• 64阅读
  • 0回复

窑湾村党员的奉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2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窑湾村党员的奉献
陈心安
窑湾村地处汉水之滨的湖北省宜城县城东郊,是一个既靠近城边,又靠近河边、路边的“三边村”。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短短几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
1986年初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三边”优势,大力兴办村组企业,实现由传统的农业村向工业村转变,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集体与个人共同富裕。他们共办大小企业53家,其中年产值在2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5家。1316名富余劳力在企业里找到了用武之地。1989年,全村农工副总产值达721万元,其中工副业产值510万元,人均纯收入将增加到1060元。
窑湾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使多数人很快富裕起来了,然而,还有少数因天灾人祸或缺劳力、缺技术的户总是富不起来。这种状况使村党总支深感不安。
怎么办?党总支决定从宗旨教育这个根本抓起,组织党员、干部围绕“入党为什么、在职干什么、离职留什么”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入党为什么?为的是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使更多的人都走上富裕之路。
在职干什么?要为群众干几件实实在在的事,干群众最盼望干的事。
离职留什么?要为群众留下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不是留下一身债。
思考,讨论,唤起党员、干部强烈的责任心。许多党员说:“当党员不能只为自己,群众不脱贫,即使自己再富,脸上也没有光彩。”村党总支通过摸底排队,发现在全村851户中,有57户因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没有脱贫,党总支就组织65名有联系能力的党员和71名团员实行党团共联,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九组村民李茂英,全家9口人,老的老,小的小,家大口阔。企业党支部委员熊昌海和党小组长胡光义从1986年开始与她家建立了联系户。李茂英有一手生豆芽的技术,他们帮助李茂英贷款2000元,由组里出车到武汉为其买回一台豆芽机。李茂英由传统的手工生产转为用机械生豆芽后,加快了致富步伐,很快又买回一台豆芽机,到1987年底脱贫进入致富行列,1988年就成了万元户。她除了靠生豆芽发家外,还养蝎子等,收入不断增多,成为全村致富的“女能人”,今年还被评为全市“三八红旗手”。
八组党员余永年,通过自学获得农艺师职称。1986年,他看到本组村民翁厚成不会种田,致富无方,就与翁厚成建立了联系户,指导翁厚成靠繁育良种获得收益。余永年从整田、下秧到管理、收割的各个生产环节,都是手把手地教,甚至自己垫钱为他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1987年,翁厚成在一亩地里繁殖了两季种子,收入2000多元。农闲时,余永年还安排他到组里搬运队搞搬运或收破烂卖。这样,翁厚成全年收入4100多元,人均千元以上。现在,翁厚成家已基本脱贫致富。
在1986年联系的57户中,除5户确因残疾或呆痴,完全丧失致富能力外,有52户人均纯收入已在800元以上,基本脱贫;其中有17户人均纯收入已达到或超过全村人均1010元的分配水平,基本富裕。
这就是窑湾村党员的奉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