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双向服务的探索——宜昌市发展教育的一条成功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双向服务的探索
——宜昌市发展教育的一条成功之路
新华社记者 施勇峰 新华社通讯员 刘新根
资金紧缺,是许多学校办学的一大难题。开展教育与社会双向服务,用服务去换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自觉资助,是湖北省宜昌市教育部门发展教育的一条新路。
宜昌市在地方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市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平均每年以13%的幅度递增,大大高于地方财政收入5%的增长速度,社会筹集的办学资金每年也有200多万元,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一些改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欠帐太多,在校学生增长太快,经费不足始终困扰着教育界。到1985年,宜昌市中小学仍有6万多平方米危房,80%的课桌凳是五六十年代配备的。
要增加投资,路在何方?
发展教育受到资金制约,振兴经济又受到人才的限制。宜昌市教育部门开始从教育与社会的共同需求上找出路。于是,从1985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教育与社会双向服务活动。
为使职工技术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宜昌市教育部门依据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设想,广泛调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注意按社会需求办学,除了开设电子、医药、纺织、服装、冶金、食品、印刷、橡胶、农技、烹调等需求量大且相对稳定的专业外,还开设了一批急需的冷门专业。如市重点建设项目煤气工程急需人才,他们就开设了煤气管道和煤气工程专业,招收了5个班的学员;小学、幼儿园缺乏音乐美术教师,他们就开办了艺师班。市教育部门还组织师资对电工、焊工、压力容器检测工、司炉工、建筑登高工等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职前培训和职后深造,企业对此十分感谢。到目前为止,宜昌市已经建立了33所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达9000多人。
成人教育是职后教育,直接作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宜昌市教育部门在为社会服务中,既抓学历教育,又抓岗位培训,把社会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近4年来,他们先后对2.4万名初级技术工人进行了技术补课,合格率达96%,对1.5万名职工进行了高中文化补习。与此同时,市教育部门还与各企业的教育机构相配备,集中力量抓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80%以上的职工参加了岗位培训。
宜昌市的工业区学校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质量差,学生不愿在那儿上学。从1985年开始,市教委集中力量,狠抓了4所基础薄弱的工业区学校建设。许多工人为子女转学四处奔走,市教委在师资办学条件方面都给予资助,使教师安心教、学生安心学,学生家长也解除了后顾之忧。工业区的企业领导都说教委办了一件大好事。
教育为社会服务,激发了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为教育服务开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在教育为社会服务中得益较多的工矿企业,自觉自愿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先后建立的“支持教育协作会”、“社区教育管委会”、“发展教育基金会”等支教组织纷纷筹集资金,为工业区内的中学添置教学设备,修缮教学楼、教师宿舍。一些企业在自身也有困难的情况下,主动伸出手来帮助校办工厂增强“造血功能”。
教育与社会双向服务,结果是双方得利,双方受益。近4年来,全市除教育经费每年递增13%以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资助达1600多万元,共翻修、新建、扩建校舍52万多平方米,修建教师宿舍550多套,基本消灭了学校危房。近几年来,全市初中升学率一直在90%以上,中小学生的流失率控制在0.8%和0.1%以下。教师安心教书、学生安心读书,整个教育呈现一片兴旺景象。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