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深情的怀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5
第6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深情的怀念
柏生
春回大地,又一个春天来到了,然而我们的好大姐、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宣传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沈兹九大姐,却不能再和我们在一起了。但她那清脆悦耳的声音,还亲切地萦绕在我耳边。
我和沈大姐的家住得很近,我爱人又和胡愈老很熟,两人同是做民主党派工作的领导人,我们俩有时穿过小巷便散步到他们家去。
沈大姐长期从事妇女报刊宣传工作,胡愈老更是长期从事新闻文化出版工作,所以大家谈起报刊工作来十分亲切。沈大姐夫妇见我常在报上写一些知识分子的专访,就开玩笑说:不如把柏生调来帮我们民盟做宣传工作更好哩!谈到这,沈大姐总是笑着说,她是党报的记者,我们是调不来的,就请她多给咱们知识分子写文章吧。
他们那样年长,但每天都认认真真地读报,有时对一些文章还时常发表很有见解的评论。他俩虽然都已耄耋之年,但谈起各自的见解来,十分活跃。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沈大姐那满头银丝上;沈大姐的目光炯炯有神,思路敏捷,说话真诚坦率,胡愈老的言辞似乎更为犀利些,夫妇俩知识渊博,文笔多采。
谈起知识分子的话题,大家兴致勃勃。沈大姐不仅关怀女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更爱惜她们的才华。她从解放前开始办《妇女生活》到解放后办《新中国妇女》,一直为争取妇女的解放而呼吁、呕心沥血。她亲自为妇女杂志撰写了许多有份量的文章,在她主编的杂志里,培养了一批女作者,还团结了各阶层的妇女。
我们每次谈话都离不开女知识分子的话题,她总是鼓励我要多写,写祖国四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各界女知识分子,把她们的酸甜苦辣和精神风貌写出来。沈大姐笑着说:“你自己不就是很有体会嘛!”
记得有一次在宽街104路无轨电车站上,我和沈大姐同在等车,第一辆车过去了,我们都没挤上。那时北方的早春还带着几缕寒意,沈大姐已近80高龄了,我担心她那瘦弱的身躯挤不上车,我扶了她一把,才一同挤上了车。那天她系着淡色的围巾,戴着灰色的帽子,穿着银灰色的短大衣,是为了赶去参加一个研究妇女问题的会议。当时正是70年代末期,我们的祖国刚刚解冻,沈大姐那为妇女事业奔波的感人情景,至今仍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她那伫立在早春寒风中的身影,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当沈大姐夫妇那本《流亡在赤道线上》的书重印出版时,一天晚上,沈大姐特地打电话给我,说要送我一本做个纪念。书中记述的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沈大姐从新四军驻地撤退,辗转到了新加坡,又与胡愈老流亡苏门答腊的亲身经历的回忆。这本书,文笔异常生动流畅,人物栩栩如生,富于生活气息,读来亲切感人,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对当时情景的浓郁兴趣。
记得1949年,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3月25日在北京召开时,沈大姐作为代表出席了会议,我作为记者参加了会议。那次我们初次相识,沈大姐那和蔼可亲的大姐风度,谈笑风生的社会活动家的气派,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在众多的代表中就给我留下了极美好的印象。虽然,我们都在为大会奔忙,只能匆匆相视一笑,但是我从代表们的目光中,看到了对沈大姐的无限敬意。
沈大姐,您为新中国妇女舆论园地辛勤耕耘了一生,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妇女的解放事业,宛若明灯,永远熠熠发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