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雷霆万钧 直射九天——“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目击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8
第4版(综合)
专栏:

  雷霆万钧 直射九天
 ——“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目击记
本报记者 张何平
4月7日,北京时间21时15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峰峦起伏,群山静谧。几小时前还是乌云密布,雷雨交加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上空,此时出现点点繁星。茫茫宇宙为中国当代的“射天者”,慷慨地敞开了一扇透明的“窗口”。
刚才还是由绿色活动平台紧紧抱拢着的巨型发射塔架,此刻缓缓地敞开了宽阔的胸膛,袒露出一枚乳白色的、秀丽挺拔的巨大火箭。她就是我国自力更生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她的腰身,刚刚喷上的两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两排“中国航天”四个红色的粗体大字,在发射场耀眼的灯光映照下,格外醒目。昂首挺立的火箭上端,托着一颗外国制造、将为亚洲地区服务的通信卫星——“亚洲一号”。15分钟后,这颗卫星将随“长征三号”火箭起飞。
由发射场指挥员下达的15分钟准备的指令,立即传到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传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到早已等候在太平洋上的远洋测量船。刹时,从四面八方反馈来的各种信号、回答,频频传向发射场地下控制室和中心指挥大厅。
在离发射塔架只有几百米的地下控制室,站在发射场指挥员身边的是一位鬓发斑白的老科学家。此刻,他正注目凝视屏幕、荧光图表上的各种数据显示。他就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殊勋,被大家尊称为“总总师”的任新民。作为卫星通信工程包括火箭、卫星、发射、测控通讯和通信地球站五大系统的技术总指挥,每次发射,任新民都在这里“坐镇”,为卫星上天“保驾”。从去年11月进入发射场,除短暂出国外,4个月来,任新民没有离开过现场。这位75岁高龄的老科学家,不顾年迈体弱,多次爬上几十米的塔架。发射人员说:“任老总在场,我们心里就有了底!”从任新民此时的神态和充满自信的目光来看,他对这次发射已是成竹在胸。
“10分钟准备!”
两颗红色绿色的信号弹在发射场上空升起,表明火箭进入临射状态。绝大多数操作人员迅速撤离发射场,只有“唱最后主角”的加注手们紧张地为火箭加注燃料。
“五分钟准备!”
当这声高亢的指令传到发射中心指挥大厅时,无论是在指挥岗位的“老总”,还是在楼上大厅透过玻璃观看发射实况的几百位中外来宾,心都缩紧了。屏幕上各种数据、图表频频显示,指挥、调度命令和回答此起彼伏。“卫星转内电”、“运载遥测好”……各种显示表明,一切准备良好。
坐在指挥大厅左首第一排中央的发射指挥长曲从治,表情坚毅、从容,不失大将风度。作为这次发射的现场最高指挥长,他正密切注视着图表、屏幕上的各种显示,综合发射测试、测控、通信等各方面情况,以便及时作出判断。发射前,当记者问他这次担当重任的心情时,曲从治坦率地说:“心情很复杂,既感到荣幸,又感到压力很大。荣幸的是中国的航天技术将从我们这里跨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压力大是一定要一箭成功,不能有任何一点疏忽和麻痹。”不过,看得出他对这次发射充满了信心!
坐在曲从治附近的是亚洲卫星公司首席执行官、美国休斯公司副总裁等几位外国航天专家。当发射场指挥员下达“15分钟准备”及以后的几个指令后,亚星公司发射任务主任迅速告诉中方,“亚星”已完成卫星转电、电缆脱落等动作,发出卫星正常、允许发射的信号。
“2分钟准备”的指令,是对发射场下达的。发射控制室内遥测和外测系统转电,发射场四周高速摄影机和火箭上磁带记录仪等设备一齐启动。
1分钟后,各系统控制遥测、外测插头脱落,火箭转电,卫星转电,电缆摆杆自动摆开……
箭在弦上,发射在即。人们屏住呼吸,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一瞬间,指挥大厅和参观大厅静得出奇。
“牵动!”
“开拍!”
“点火!”
“起飞!”
随着一连串短促有力的指令,中国运载巨龙“长征三号”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冲云天,山谷激荡,大地震颤。人们翘首仰望,只见“长征三号”火箭尾部迸发出桔红色璀璨的烈焰,向着东南方疾飞!渐渐地,火箭尾部的火光隐隐消失,火箭越飞越远,越来越小……
眼望火箭升空飞行,坐在指挥大厅的谢光选心潮澎湃。作为“长征三号”的总设计师,他为自己参加研制的火箭成功地发射五颗我国的通信卫星而高兴,也为成功地发射“亚星”而自豪。进入国际市场,发射外国卫星是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专家的夙愿。
20多分钟后,从西安测控中心的各个观测站点和位于赤道太平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长征三号”三级火箭一、二次启动、关机,“火箭起旋”,“星箭分离,发射成功”!
顿时,欢呼声浪从四面震响,像大海的波涛,像空中的惊雷,在大凉山的苍莽密林中回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