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百亩台”遇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9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下基层手记

  “百亩台”遇师
中共河北省保定地委副书记 贾瑞增
编者按 基层景象真精彩。贾瑞增同志这篇谈“向群众学习”的体会文章,读来就很动人。下基层的同志,请拿起笔吧,“下基层手记”是大家交流心得的园地,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它办得生动活泼,不负基层好景象。
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    
3月初,我们来到老区阜平县深山里的百亩台村。村子也就百亩左右,而且真像悬在高山与河谷中的台子。80多户人家居住在这里,至今还是个贫困村。
我是带着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打算“下基层”的,结果,短短一个星期,我感到处处遇上了好老师。
干部们一进“吃派饭”的农家就又扫院子又挑水。有一个同志给5户挑了水,给3户推了碾子。老乡们见来的这些人“像回事”(他们说“四清”以后地、县干部没人来村里“同吃同住”过),很高兴。晚上,他们怕我们冷,用荆条子把炕烧得烫烫的;“派饭”吃的不是大米就是白面。这里不产大米,是用其它粮食换来或买来的,专门招待至亲。我们撒谎说:“我们都不爱吃大米,最爱吃贴饼子。”他们说:“不行!”我们要帮老乡干点活儿,他们说:“不要你们干活,只要和我们拉呱拉呱就行”。3月2日,我进了特困户张胜家的门。张胜虽值壮年,但半身不遂,妻子有病,孩子有病。我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助解决,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我只感到对不起党,没做什么贡献。”我顿时感动得直想掉泪。我硬塞给他我身上仅有的40元钱,并请他原谅我们的工作没做好。
这里文化生活上的饥渴更为严重。收音机白天收不到,电视没几家有而且看不清,报纸不知几天才能收到一次。电影、戏剧就更谈不上了。3月3日晚,我们请县里的业余文艺队来百亩台演出现代戏,十里八乡的群众扶老携幼聚拢来了,人山人海。戏刚演完,地委一老一少两个干部跳到台上,激动地说:“我们为乡亲们演一段。”他们演了《夫妻进京看望毛主席》。台下掌声雷动,许多老汉直掉眼泪,说:“这场面还是战争年代有过。”
乡亲们三句话不离“老八路”。他们想念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有个农民请地委书记李炳良帮助买伟人像。他说这几年到处张罗着买,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像,都很少见得到。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很少谈个人谈家庭,爱谈社会主义,谈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
离百亩台村15华里有个大柳树村,几位老党员听说我在百亩台,让乡党委书记捎话给我,要我无论如何去一趟。我去了。他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一开口就说:“俺们七老八十不顶用了,有些话对党交待交待。”他们要向党交待什么呢?我统计了一下,大致有:第一,不管出现什么“国际气候”、“国内气候”,反正我们国家我们党不能变颜色,党必须高度警惕;第二,不能提倡自私自利,不能搞“金钱挂帅”;第三,目前一些干部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用公款大吃大喝,把“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丢掉了;第四,这几年农业没搞好,喊得多,做得少,搞形式,几片树林都是过去搞的。“你们知道打天下牺牲了多少人吗?”老支书突然提高了嗓子,痛哭起来。他说:“群众并不要求你们一下来就解决多少问题,只要你们下来能了解到实际情况就好。”
百亩台有个顺口溜:“蔡修渠,马修圈,李志虎平了一座山,王八领着修河滩。”这蔡、马、李、王四位是50年代以来的几任乡(公社)干部,“修圈”是指治理了名叫“驴圈沟”的一条沟,“王八”也丝毫没有贬义,是对这位王姓干部的爱称。建树了事业,有口皆碑,代代传诵。反之,对那些以权谋私、坑农卡农的,群众批评起来也非常辛辣。有个干部为了给儿媳办农转非,按儿媳的情况制订“政策”,群众说他“可着儿媳的屁股裁尿布”。谁优谁劣,群众眼尖啊!
群众是我们的好老师,这感觉不是我一个人有,下基层的同志都有。大学毕业就到地委工作的干部张福正,新婚燕尔就打起背包来到深山。他不知道什么叫“吃派饭”,甚至不知道到村以后第一句话怎么说。他说,他住了10天,家家户户给他上了课,他也给全村党员上了党课。他对我说,老乡们不仅是衣食父母,而且是政治教员。这可谓“礼失求诸野”了。
我到百亩台小学和联中各听了一节课。两个学校都很差,特别是小学,几个老师挤在一间屋子里,既当办公室也当卧室。夏天雨来了,只有一块脸盆大的地方不漏,老师就站在那块地方躲雨。就是这个破房子,建房费还欠包工头一万多元钱,包工头动不动就来锁门停课。老师们特别是民办教师工资不仅低而且常无保证,大家毫无怨言。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县都是数得着的,可见师生都十分勤奋。老师们说:“不这样干不行啊。要改变老区的面貌就得靠科学和文化。”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写了一首小诗给老师:
“小心翼翼的,
您撮住知识的每一颗种子,
种到,
一颗一颗幼小的心田;
播下挚爱、心血,
结出的是力量、豪杰。
假如没有老师,
世界可能还是一片荒野……”
百亩台在战争年代有着血染的风采。我虽然没有在那个地方经受过枪林弹雨,没有和那里的群众并肩战斗过,但是,今天,我仍然强烈地感受到“堡垒户”对党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无私贡献。党和人民的密切联系,什么时候都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对于这一点,有时候群众比我们这些坐机关的干部看得深看得远。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和好见识,是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很难见到和学到的。
下基层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思想和感情问题。真正做到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才能了解到实情,摸清群众情绪。群众最厌恶架子了,他们喜欢恭谨勤劳的“公仆”,喜欢朴实无华的学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