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仍像炭火——朱伯儒将军交朋友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9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仍像炭火
——朱伯儒将军交朋友的故事
羊慧明
“他当了将军,仍旧是许许多多老百姓的朋友、知己;他成了名人,依然和千千万万普通人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他用言行,在领导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一位诗人,用这样的诗句,赞扬朱伯儒。
曾以像炭火一样“燃烧自己,温暖别人”闻名全国的朱伯儒,如今是成都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的副军职干部。职务高了,地位变了,但他时时都在提醒自己:不能吃老本,仍要像炭火,存在一刻,就要发一分热。他深知,是群众造就了他朱伯儒。如果过去不是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教育、感染、激励、影响,他朱伯儒是干不出那些好事的。如今,尽管工作繁忙,到群众中做好事的机会少了,但他仍然通过各种方式接触群众,和他们交朋友,交流思想感情。
虽然朱伯儒几经调动,但仍有许多人追踪写信到成都,有的向他倾述心中的苦闷、徬徨,有的要同他探讨社会问题,有的向他求教人生的真谛,有的请他排难解忧……朱伯儒把这些来信视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以充实丰富自己。他说:“通过这些来信,我可以了解到群众关心的问题、愿望、呼声和要求,而这些,对一个做政治工作的领导,是大有裨益的。”
五年来,朱伯儒收到的群众来信已有三千多封,他亲笔回信上千封,共二百余万字。每一封信,都浸透了他的心血。有时一封信就长达数千言,熬了他整整几个晚上。他的书信,内容涉及理想、事业、人生、道德、青春、爱情等问题,字里行间,跳跃着火一样的热情,充满了哲理。吉林人民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已将他的部分书信编成《朱伯儒书信集》、《心灵这样沟通》、《理想·青春·爱情》、《假如梦要变成真的》四本书,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的欢迎。
一个姑娘考上大学,由农村来到城市,她没把精力放在学业上,却一心追求吃喝玩乐,学业荒废了,成绩下降了,直至把手伸向了同学的钱包……矛盾、痛苦之中,她试着给朱伯儒写了一封信。信中,道出了羞于启齿的隐情,请求朱伯儒指点迷津。
收到这封信的当晚,朱伯儒立即给姑娘回信。他首先感谢姑娘对他的信任,肯定她心灵深处有着同丑恶决裂的愿望,鼓励她鼓起勇气,正视错误,走向新的生活。他在信中写有这样一句话:“哪个人没犯过错误?我小时候也偷吃过人家的果子……”
姑娘读了回信被朱伯儒的坦诚感动了。她一下子感到和他的距离拉近了,心贴近了;他的每一句话,都能在她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她接受了朱伯儒的建议,主动向组织汇报了自己的错误,并节衣缩食,一一还清了“拿”的别人的钱。从此,痛改前非,又成了一名好学生。
今年春节后的一天晚上,朱伯儒接到一个从无锡打来的长途电话:“朱老师,新年好!你给我丈夫和女儿的信,他们看了之后,心胸开阔了,丈夫病好多了,女儿表现也好了。我们一家重新有了欢乐的生气……”
打电话的叫孙惠珍,是做绢花生意的“女老板”。四年前,她十四岁的女儿不幸精神失常。在多方医治、引导无效的情况下,孙惠珍千里迢迢赶到武汉空军某部,找到朱伯儒,说她女儿很崇拜他,请求他给女儿写封信,说来也奇怪,朱伯儒简短的一封信,使孙惠珍女儿的病奇迹般地痊愈了。这几年,孙惠珍干了个体,赚了大钱,但去年又遇不幸:丈夫患严重肾病,绝望使他心灰意冷,脾气变得暴躁,动辄打人骂人;女儿经常离家不归。
在她陷入巨大痛苦之中时,她又想到了朱伯儒。到了朱伯儒家,孙惠珍向朱伯儒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希望他给她的丈夫和女儿写封信。
朱伯儒满足了她的要求。在这两封信中,他倾注了一个老朋友对孙惠珍一家深切关注之情,温暖了两颗失望、冷漠的心。朱伯儒的书信,曾经使一些浪子回头,使不少悲观厌世者重新振作,使许多冷漠失望的心灵燃起希望的火花……他的书信,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魅力?一位回头浪子在给人民政府的信中写道:“是朱伯儒的八封信,使我走向新生活……他炭火般的爱心沸腾在字里行间,使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失望中看到了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