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时代需要雷锋精神——记昌邑县学雷锋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09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时代需要雷锋精神
——记昌邑县学雷锋活动
本报记者 贾建舟 新华社记者 张百新
山东省昌邑县开展学雷锋活动为时一年,全县从城镇到乡村,一个学雷锋、树新风、讲奉献的“小气候”在这里初步形成。
敢为人先
1989年3月5日,昌邑县宾馆8名青年服务员,在团支部书记魏亮珠的带领下,打着“昌邑县宾馆青年学雷锋小组”的横幅,来到繁华的西关街市场免费供应开水、免费修理自行车,免费传授烹调技术。
有个小孩拉着大人的衣襟问:“雷锋是干什么的?”也有人抛来冷言冷语。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人们想雷锋,盼雷锋。可是,要不要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能不能开展起来,人们却看法不一。
县委常委会对收集到的各种意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得到共识:雷锋精神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问题是如何在昌邑县内造成一个学雷锋的小气候,用自己的行动去推动大气候的转变。
在县委的倡导和组织下,“学雷锋精神,树时代新风,做好事,争做奉献”的活动,在全县开展起来。
星火燎原
学雷锋活动毕竟间隔得太久了。为了让人们了解雷锋,县委宣传部和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组织专门力量,把《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选》等经过筛选汇编成书,印发一万册供大家学习。
为了让人们重新看到雷锋的光辉形象,县工会等部门决定在县城、乡镇画雷锋像。第一幅画像的任务交给了工人文化宫的陶信祥同志。画像一展出,就轰动了县城,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县电影公司为配合学雷锋活动,决定重放《雷锋》影片。他们找到一个只能用小型机放映的《雷锋》影片拷贝,起初还担心放映《雷锋》观众少。结果连续放映5天,场场观众爆满,而且都是自费。
5月16日,恰逢县城集日。县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上千名工人、机关干部、知识分子走上街头,组成1000多米长的学雷锋为民服务长街。县委书记赵凤池带领县委领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学雷锋活动在全县普遍展开。先是10万多名青年、干部、学生走上街头为民服务。继而又有20万人义务修路队,负责维修条条公路。特别是全县城乡涌现出2400多个学雷锋送温暖小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走向深入
学雷锋活动在全县兴起之后,有几件小事又引起县委一班人的思考:
有些学校的学生和工厂的工人利用上课、上班的时间去浇树,打扫汽车站广场。有的人上班时劲头不足,热衷于下班后去参加义务劳动,上好人好事光荣榜。
县委把这些情况同历史上学雷锋的经验教训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深深认识到,在群众学雷锋的热情高涨起来之后,需要正确的引导,避免形式主义、表面化、简单化的做法。防止出现学习活动与本职工作分裂成“两张皮”。为此,县总工会、县妇联、团县委等联合发文,明确指出学雷锋是一项长期活动,积极引导人们把学雷锋活动深化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并根据自身工作特点,修订了学雷锋活动的内容。商业系统提出学雷锋提高服务质量,对待顾客要像春天般温暖;工矿企业要求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好本职工作,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多做贡献;学校要求学生学雷锋争作“四有”新人等。这一及时的提醒,保证了全县学雷锋活动健康深入地发展,避免重蹈大起大落的覆辙。同时县委树立起本县几个“雷锋式”的典型,把他们的事迹写成书,拍成电视,向群众广为宣传,县委还作出了向他们学习的决定。现实的榜样,富有亲切感、贴近感,学起来更有成效。而今,雷锋精神在昌邑大地上正大放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