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乡情依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0
第8版(副刊)
专栏:

  乡情依依
柯原
金秋季节,我又来到故乡——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1982年我去新晃寻根,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走在故乡波洲的街道上,那长长的卵石路,那东倒西歪的木楼,那光线黯淡的店铺:我想,在本世纪20年代,当母亲离乡北上时,波洲恐怕也是这个样子吧!这次观感就大不相同了。
我上次到新晃时,城区在太阳坪,走几里路是老晃城,即过去的县治,但也是十分破旧,只有在集市时人头涌动,热闹一阵。太阳坪对岸,隔着?水有一片村寨,是通向贵州的路,叫龙溪口。一座古老的浮桥连接两岸,岸边一间茶馆,老人们坐在那里悠闲地喝茶、嗑瓜子、打纸牌。
现在,老晃城、太阳坪和龙溪口已连成一片,铺筑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两边都是四五层的楼房,还修了一座狮子岩水电站。古老的渡桥不见了,建起了钢筋水泥公路大桥,桥头还修筑了侗族风格的桥亭,路边开设了百货公司、医药商店、新华书店等等,城区扩大了好几倍。
那年我到新晃时,住在人民武装部的院子内,因为住房紧张,是在办公室搭铺睡觉的。当时院子中间有很多巨大的圆形黑石岩,武装部像一个分散在群山中的村寨。这次又去武装部拜访,巨大的黑石岩已一扫而空,两旁盖起了新的办公室、宿舍楼,还有篮球场。
那年表嫂病危,她家住在公路边,屋内光线黯淡,地上乱堆放着稻草杂物。我离开不久表嫂就辞世了。现在,由于后辈们辛勤工作,已盖起了上下各四间房的两层楼,表侄女开了一间杂货店,丈夫在工厂工作,女婿是铁路工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这几年每年都添置新的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等。由于两个孩子都爱好音乐,就买了两台收录机。大儿子喜爱制作根雕,居室中还摆满了他的作品……
我驱车重访波洲。
波洲老街由于发生火灾,一些老房已拆掉变成了菜地。?水河清溪依旧,摆渡船款款而来,但由于上游将兴建水电站,老街将被淹没,许多家庭都搬迁了,留下了一间间空荡荡的砖屋或木屋,以及古老的雕花窗棂、油灯、破谷桶等等,上面刻印着这古老街道生活的痕迹,直到它们沉没于清粼粼的水库之中。
新波洲街就在河岸的高处,离火车站不远,可以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地面是水泥路,两旁大都是两层的楼房,个别机关也有三层楼的,都建有临街阳台,上面摆满花草。在街的尽头,则是一大片新开辟的桔园,金秋时节,缀满了金灯般的果实,清香阵阵。
我随便走进一个家庭进行访问。主人姓徐,原是粮食部门干部,已经退休,现在承包了一间榨油坊,一天可榨3000斤油,收入颇为可观。自费盖了有9间房的两层楼,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正厅后有天井,还筑了花坛和喷泉。
这回有暇游览了新晃的名胜,那是位于城北16里处的“仙人桥”。“桥”在崇山峻岭之间,要翻过一座陡峭的山头。所谓桥,实际上是一个石灰岩形成的空洞,两边石柱高耸。春夏季节,烟云在桥上飘拂,瀑布从桥上洒落,下边还有石笋林立的石洞,深潭凝碧如玉。林木苍翠,山花烂漫,仿佛仙境一般。
新晃这几年兴建了卷烟厂、农机厂、汽车配件厂等等。加之狮子岩水电站的建成,通向贵州的国道的扩建,湘黔、枝柳线也在附近交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产值已达1亿元,在新晃历史上是空前的。
考古学者最近在县郊长乐坪,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我看了几件出土的石器,无论是砍砸器或切割器,都颇为实用。据专家考证,两万年以前这一带已有人类聚居。这为中国人种的发源地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证据,否定了那种认为南方人都是由黄河流域迁移来的说法。
当我和乡亲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时,彼此相约明年再见。是的,我会回来的,这儿山好人亲。我庆幸这个湘西边界的山城,终于摆脱了长期封闭的状态,正踏上一个新的阶梯,进入新的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