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一簇圣火”点燃学子心中火种——话剧《天边有一簇圣火》在清华园引起轰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1
第6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一簇圣火”点燃学子心中火种
——话剧《天边有一簇圣火》在清华园引起轰动
  袁晓年
团长感动得落了泪
3月16日,晚17时15分,我挤入清华大学礼堂,只见座无虚席,连走道上也坐满了观众。
解放军总政话剧团的《天边有一簇圣火》,今晚将在清华大学演出最后一场。从13日起,此剧已在清华连演4场,观众一天比一天多,气氛一天比一天热烈。总政话剧团团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天边有一簇圣火》说的是戈壁滩上边防哨所战士的故事。边防战士的工作、生活、婚姻、爱情交织成的种种矛盾是剧情的主旋律。清华大学是中国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什么使高等学府对戈壁产生了钦佩?是什么使大学生对边防战士由衷地赞美?
《天边有一簇圣火》一时成了清华园里的热门话题。谈论的中心是剧中男主角兰禾儿讲的一句话——“奉献就是不言不语的,蔫不几儿地干,这样才让人敬重。”一位副教授为演出过程中观众爆发出的掌声做了一个统计,共19次。
李芳是土木系学生。看了此剧,她说:“在我的印象里,部队生活一般有两个:一个是自卫反击战,和越南打仗的事;一个是两弹,原子弹、氢弹,搞科研的事。听得多了,觉得也没大意思。一看这个戏,却立刻被吸引住了。他们的任务是那么简单,环境又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必然是枯燥单调,但是他们宁愿自己吃苦。我们大学生对部队战士有误解,以为他们是什么都考不上才去当兵的。看了这个戏,了解了战士,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奉献精神的可贵。”
剧中主人公排长兰禾儿和其他战士一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由于身处戈壁,远离家乡,对象跟他吹了。本应提升为副连长,却又被人顶了。但是,生活的挫折并没有减少他对自己岗位的热爱。当要转业离开的时候,他抓起一把泥沙作为纪念,流下难舍之泪,许多师生也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是的,边防战士也是青年,同样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刘青涧(剧中另一主要角色)何尝不想当统帅。但是,他们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将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利益融合了起来,在荒无人烟、鲜为人知的戈壁哨所“不言不语,蔫不几儿地干”。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大学生们的敬重。
把珍珠挖掘出来,擦亮了给大家看
我们所崇尚的社会价值观是集体主义,是为人民服务,是奉献精神,是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但是前几年,对西方的东西谈得过多了,古籍上的东西谈得过多了,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却实在谈得不多。
在采访中,学校方面和剧团方面不约而同地谈到演出之前有这样一种心情:不知道学生们会不会接受这个戏,只能试试看。一试,大为成功。连演4场,有教师场,有学生场,学生场最轰动。于是大家都兴高采烈。但是,兴高采烈之余,也应引起大家进一步的思索。
学生是可爱的,也是可塑的。在大学校园里,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心底都有一颗等待燃烧的火种。近些年来,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涌了进来,又看到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许多学生陷入迷惘和苦闷。而这时,却很少有人把新中国土壤里蕴藏的珍珠挖掘出来,擦亮了给大家看。《天边有一簇圣火》的编导郑振环同志是位有心人。他把眼光投向平凡,去发现平凡中的伟大;把眼光投向普通,去发现普通中的高尚。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圣伦同志说:“这场戏比我们好几篇报告的效果还好。”此言不虚。学生们不仅需要理性的阐释,也需要感性的启迪。两者缺一不可。经过反思,正在重新思考自己人生之路的大学生们,一下子就被震撼了。“天边的圣火”在清华园里燃烧。
“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80年代初清华大学的学生首先提出了实现四化“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今天他们在学雷锋比奉献的新形势下又加上了两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口号是一种心声,群体的心声。你看:
组织亚运会义务劳动,学校准备把1200个名额分配到各个系,尚未分配,写决心书自愿报名参加的已达5000人。
热能系空调专业一年级学生从1986年开始照顾张荣珍老人,年复一年,几个春秋过去了,每一届一年级学生都做着同一件事。
学生们不再继续发展他们的“课桌文学”,开始自动消灭“课桌文学”。
学生想为大家义务修自行车,但是不会这个手艺,于是他们先到修车铺去学,然后再来义务修车。
……
如果能在清华园再多呆一段时间,我想我了解到的事情还会更多。这一件件事情都是一颗颗火热的心,每一件事情都使我感到一股暖流在胸中涌动。
丁学东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个子不高,黑乎乎,胖敦敦的。他说:“看了戏,我想,战士们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呢?我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兰排长、郝黑子这些人生活得更好些?我毕业以后要为他们多做一点奉献。”
座谈会结束了,同学们的话依然回想在我的耳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