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母校精神 画苑垂范——从《国立北平艺术画选》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1
第8版(副刊)
专栏:

  母校精神 画苑垂范
——从《国立北平艺术画选》谈起
  秦岭云
值此中央美术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前“国立北平艺专”师生校友欢聚于中央美院,庆贺香港采云轩出版的《国立北平艺专画选》首发式,在座的人多半鬓发皤白,说今话旧好不欢快!
打开画册一看,其中的作者多为当代名家,不少作品尚属初见,霎时间,往事涌上心头,母校高大的身影又浮现在大家的眼前,凝视着封里印的那张教学楼彩照,恍若回到西城西京畿道那个青秀精致的艺专校园,事虽已隔半个世纪,而印象却还是那么强烈新鲜。
母校创始于1918年春天,由主张“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先生倡议,从此伴随国家政局的变易,一再更名,时断时续,从国立美术学校——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国立北平大学美术专门部——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时逢抗日战争,学校南迁又与国立杭州艺专合二为一,在大后方成立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直到抗战胜利,京、杭二校又分别复员到北京和杭州,北平一校是当今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关于我国国立美术院校的沿革史料,一向缺乏正式记载,根据查访到手的零星资料,以上的叙述是可信的。
关于这个学院的名望和贡献,有口皆碑,从校领导郑锦、余上沅、闻一多、林风眠、徐悲鸿、赵太侔、严智开、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邓以蛰……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可见一斑;至于教授于这里的著名艺术家如齐白石、溥心畬、黄宾虹、常书鸿、卫天霖、王雪涛……多如繁星,就更是尽人皆知的了。
教授们有的归自海外,有的则是社会上公认的名家。学风是严肃而活泼的,尊重民族传统,也不拒绝外来的有益的艺术营养,教授们各擅一面,同学们也各取所好。像我所在的绘画系,画素描时就允许意大利和日耳曼风格并存,有人热衷于英吉利水彩,有人去琢磨新兴的木刻,国画系的你画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我画溥心畬的北宋山水,百花齐放,面貌很多。是一所令人终生难忘的学府。
我于1934年秋,考入此校,正值国难当头,山雨欲来,故都不保,从1937年秋天母校开始南迁,由庐山牯岭而沅陵老鸦溪、而昆明文林街、而青木关松林岗、终而重庆盘溪,直到1946年重归北京总布胡同。在此期间,艺专师生经历了民族间阶级间斗争的考验,受到战火的洗礼,走出课堂,深入到自然和人民中间,受到难得的锻炼,受到社会大学的再教育。
时至今天,有不少老师和同学已经作古,画册名录可以作证,艺专同学不负母校的哺育,在各条战线各个角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不少,有人光耀艺苑、有人名扬银幕、有人德重教席,也还有人血染沙场……
 这本画册是北京美术学会近几年在北京、南京、天津等地展出之后展品的集结,今天出版不易,撇开经济支持不说,征求这批散在各地的作品就很不平常。对二三十年代北京画家作品有兴趣的朋友,会很快发现这本画集的可贵之处,如陈师曾、姚茫文、肖谦中、王萝白、金北楼、颜伯龙……诸家的作品,都可称得上是绝世稀品,既有艺术性又有文献性。书法作品中的沈尹默、寿石工,令人折服。王曼硕老师1962年所书王国维词话,体势之美,功力之深,我虽从学多年,却还是首次看到。见物思亲,我们以深挚的敬意怀念母校和辛勤教导过我们的诸位师长。
读画册之后,即兴写篇短文,一表心情,但目的还是激励自己并与诸同窗共勉,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发扬母校的精神,在艺术上勿负于这一伟大时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