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立下“军令状”之后——海阳县经济翻身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立下“军令状”之后
——海阳县经济翻身纪实
  李宏仁 薛昌寿 于国夫
如今,海阳县的经济已在山东半岛小有名气。可3年多前,这个县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1987年,在山东烟台市贫县开发建设工作会议上,以抗日战争中打“地雷战”出名的海阳县,被列入贫县行列。有人可能为此而庆幸,因为戴上“贫”的帽子,就得到不少优惠。可海阳县的领导心里却沉甸甸的,他们向市委立下了“军令状”:一年打基础,两年起好步,三年变面貌。
海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69万人口,66万在农村。境内多山,中间高,四周低,一场雨过后,3个小时水就流入大海和兄弟县,因而水源奇缺。
治穷首先得治水。海阳县领导立下“军令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水。为了搞好全面规划,选准治水方向,县委书记孙庆传和县长慕永太亲自带着60名水利技术人员,徒步对全县的山山水水进行勘察。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以现有水利工程配套为主,以兴建拦蓄工程为主,以发展节水型工程为主的“三为主”治水总思路。
治水总方略确定之后,从1987年开始,他们认真组织实施,每年都利用冬春季节,搞农田水利会战。仅去年秋,这个县就有10多万民工开上了水利工地,县、乡、村700多干部深入到工地,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县扩大改善水浇地面积8万亩。经过3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到去年底,全县扩大水浇地面积14万亩。与此同时,3座中型水库和17座小型水库受益的村,抽调了1000名精壮劳力,组成了水利专业队,坚持常年对全县骨干工程进行浆砌维修。
由于狠抓了“水”,近3年,海阳县粮食以每年9.4%的速度递增。
“山海经”一起念,山海资源一起开发,这是海阳县振兴经济的又一决策。
为了念好“山海经”,沿海5个乡镇投资、投劳,利用1988、1989年的冬春季节新建了2万亩虾池,改造了1.5万亩虾池,全县养虾面积发展到4.2万亩。他们还在北部乡镇利用山礓薄地、沟夼内的荒地,新栽苹果树10万亩,几年后,每年可收入1亿多元。
海阳县工业落后,拖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后腿,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县领导决定立足当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支农工业和出口创汇工业。
在县财政很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对化肥厂进行了两次技术改造,使碳酸氢铵的年产量由5万吨增加到10万吨,满足了全县农民对化肥的需求。县里还投资3700多万元,新上了磷酸一铵、结晶氧化乐果、药膜三个分厂,今年全部投产,年可增产值5200万元,创利润530万元。支农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腾飞安上了坚强的翅膀。
在重点扶持支农工业的同时,海阳县狠抓了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1987—1989年,全县用于技改的资金共达1.14亿元。通过技改,企业增加了后劲,从1987年开始,全县工业总产值、利润连续3年分别以45.3%和31.6%的速度递增。
工业企业中,发展最快的是外向型企业。县二轻公司所属的8个企业,两年中就有6家企业和省、市外贸部门建立了联营关系,引进资金400多万元,其中4个企业的产品全部外销。这个系统还制定了技改资金向出口厂家倾斜的政策,3年间全系统技改投资3000多万元,95%用在了外贸出口厂家。去年,全系统出口交货额达6522万元,占全县出口收购总额的一半。
海阳县领导在全县推广了二轻系统出口创汇的经验。很快,县纺织、化工系统也涌现出一批出口创汇企业。与此同时,他们还狠抓了农副产品出口基地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已建成对虾、花生、黄牛、丝绸等8大出口基地,每年出口交货额达3000多万元。
“军令状”前无戏言。3年过去了,海阳县委、县政府向上级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去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比1986年翻了一番多。现在,他们又审时度势,确定了后3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带领全县人民,以崭新的风貌,跨上了新的征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