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名副其实的《写心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2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名副其实的《写心集》
  梅行
最近一位同志来信,告诉我《写心集》经过增补,已送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欣慰之余,决心写篇推荐文字。
早在1987年初夏,我收到惠浴宇同志寄来的《写心集》,在签名下面,还盖着一方大印,大概是他在江苏当省长时用的。当时我觉得,他是革命前辈,身体又很不好,这么一件小事,还那么认真,真是“积习难改”。
受惠老“积习”的影响,我也只好正正经经,等到星期六的晚上,在灯下展读这本作者在年迈又重病的情况下,付出大量心血写成的小册子。读完第一篇悼念陈毅同志的文章,就很感动,放不下手,几乎一口气把书读完。一看时钟,已是翌日凌晨3点。自然是受了文章的感染,心情激动。那年我已接近“古稀”,竟然在思想上感情上引起那么大的波澜,确是没有料到的。
在机关里我曾向好几位同志推荐这本书,并设法从南京找来10本,分送了几位熟人,还想写篇短文以示感受之深,只是因为太忙,不久又生起病来,没有写成,也没有向当时还活着的惠老道歉。现在写一点个人的感受,算是还旧帐。惠老已不在人间,他是不会看到的了。
惠浴宇这个名字,在国内知道的人不少。他是1928年入党的老同志,后来被捕关在南京中央监狱,坚贞不屈,受尽折磨,国共重新合作抗日后才放出来。他跑到延安上完抗大,又返回江苏。抗战8年和解放战争4年,都在苏北工作。因他善于联系群众,发动群众,保护群众,在当地人民中及党政军各界颇负盛名。全国解放后还在江苏,60年代初期当上了省长,正遇到经济困难,人们说他只当了3年“赈官”,哪里灾情重就往哪里跑,口袋里装着粮本,照样和群众一起吃野菜树叶。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他又得了癌症,动了大手术。接着是10年动乱,他被批斗得奄奄一息。“文革”一过,他再出来做了一段工作,还写了这本《写心集》。早先我和惠老并不相识,直到80年代初,经过一位同乡老友的介绍,才同他有几次书信往来,但始终没有见过面。我原籍江苏,老家来人或在北京遇到同乡,听到不少人说起他,几乎异口同声赞扬他的政绩和为人。当然也有个别人有少许非议,说他对干部太严厉,凡工作出了错的,作风不正的,特别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人,都得挨骂以至受罚。我听到这种议论,反而感到安慰,3800万江苏人民有这样清廉严正的“父母官”,是值得庆幸的。
惠老在《写心集》的后记中开头说:“本书十六篇,记录的都是辞世的师长、挚友和亲人。他们有的英年捐躯,有的积劳早逝,更多的却是惨死在一场‘革革命者的命’的浩劫中。他们对党的贡献、水平、经历虽各个不同,他们的人生旅程也长短不一,但他们都是为灾难深重而又前程辉煌的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中国革命献身的。我写他们,除了寄托我深深的怀念和哀思外,也希望对年轻和不那么年轻的后辈们有所启迪,有所交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献出全部心血的革命前辈的苦心和希望。当我这次重读《写心集》时,惠老和他所写的先烈们的高大形象,鲜明地在我脑中重现。他们无一不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充满着对人民群众的诚挚热爱,激情豪气,直上云霄,慈惠厚谊,普盖大地。记得抗战前,有位朋友告诉我,柳亚子先生为振奋世人爱国抗日,在杭州请人为岳飞、于谦、张苍水、徐锡麟、秋瑾五位英烈的墓地照了相,题了“湖山正气”四字,填了一阕《金缕曲》的词,悲壮热烈,沁人肺腑。我听了以后,精神也为之一振,并久久难以忘怀。我想,读了惠老《写心集》的年轻和不那么年轻的后辈们,必然会被强烈的浩然正气所激励,坚定端正党风和振兴中华的信念的。我以为,书中的若干篇章,即使作为中学教材,作为青年团的政治辅导材料,也是合格的。每篇的文字都不长,在我看来,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出色的。
《写心集》的前两篇,都是写陈毅同志的。作者把陈老总的为人,特别是那种是非分明的原则性,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豁达大度、平易乐观的风格,写得有声有色,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惠老所写的挚友,有曾任东海舰队司令的陶勇同志,还有王治平、俞铭璜、孙振华、王范、徐步、李楚、朱庆云、刘培善、苏进贤、韦一平、周山、张光中等同志;他所写的亲属,有他的长兄和四弟,以及19岁就牺牲在战场的侄子惠小惠;最后还写了壮烈殉职的警卫连十位烈士。每篇文章,都感人至深,有些段落可发人猛省,有些段落会催人泪下。我以为,即使是60开外的人,不管在职还是不在职的同志,也不妨一读。我之所以有这个希望,是因为我们这个党,总体说来是成熟的,但较之过去,纯洁性已大为降低。十年浩劫,不仅劫掉了许多人包括一批老同志的生命,劫掉了大量的国家财富,还劫掉了党的许多好传统好作风。在延安时期和解放初期,不管你有多大功劳,是不准伸手要官、争权、谋利的。少奇同志就常讲,谁伸手就赶快把他抓住。“文革”造成的精神创伤之一,就是把夺权争名当作理所当然。以后的党风不正,实有历史渊源的。改革开放以后,又加上了谋利一条,更为人民群众所深恶。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是无庸讳言的。如果回头看看我们的先烈生前所作所为,大家都奋起端正党风,对取信于民是大有好处的吧。
我在这里要提一下作者怀念俞铭璜同志的那篇文章,因为它颇具特色,通篇用大量篇幅讲俞的缺点,又从中透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干部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惠老在文章的开头,就说铭璜同志是“苏中才子”,有些傲气。随后又说:“他好赌气,更好争气,越是赌气争气,就越是拚命工作,就越要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样的书生、才子,在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中是大量存在的,但政治运动一来,又往往遭到打击。作者对这种现象,既同情又心痛;言外之意,希望我们党在执行政策上,慎重对待虽有缺点以至错误但本质好又有才的知识分子,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大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