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牟百万”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牟百万”的故事
  姜淑岗 王政林 董群起
牟成泽是山东省胶州市南顶子村的“百万富翁”,人称“牟百万”。“牟百万”并不虚传,有人说他这些年光是从村办企业的提成费也足有140多万元。
去年春上,青岛、胶州税务部门的人兴冲冲地来到牟成泽家,估计他应交的调节税也得八九十万元。然而,税务人员三进三出,把南顶子的大小帐本查了个遍,不但没查出牟成泽有一分钱的存款,反倒发现他至今还因盖房欠了村里1000多元。税务人员愣神了,他的钱哪去了?看着税务人员诧异的眼神,跟来看热闹的群众说话了:您不了解牟成泽啊!这些年他为大伙儿操碎了心,他的钱,都用到集体了。俺村这些整齐漂亮的新屋,村口那块省级文明村的大牌子,老百姓富裕的日子,无不凝结着牟成泽的心血啊。
“共产党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我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就要做群众的牛。”牟成泽常把这话挂在嘴上。
1983年初,当时身为村委副主任的牟成泽承包了村里破烂不堪的木根厂。按规定,他每年必须上交利润3万元,剩下的归他。一年下来,木根厂盈利18.5万元,除了上交集体的,剩下13.5万元,全归牟成泽。这下,他的亲戚朋友们睁大了眼,指望老牟发发善心。一个当村干部的本家兄弟憋不住了,一天晚上,他来到牟成泽家:“老牟啊!这些年你吃了不少苦,别再为外人出力了,这13万元咱俩你六、我四分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老牟一听生气了:“这十几万是全村人没白没黑流的汗水,凭什么你我分了?我们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叫你我当干部难道就是为自己捞好处?”
第二天牟成泽找到村主任:“到春节了,那笔钱全村每人分50元,先叫大伙过个欢乐年。剩下的钱除了扩大再生产外,用来打10口机井,再接上电,以后咱村抗旱保粮就不愁了。”
年复一年,牟成泽承包的企业像滚雪球似的,固定资产从当初6万元上升到120万元,由木根厂发展到鞋楦厂、皮鞋加工厂,工业产值达数百万元,成为青岛市村办“明星企业”。村办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南顶子的全面发展,老百姓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全村人均收入达1200元,集体积累380多万。水涨船高,牟成泽应得的承包提成也越来越多。然而,在牟成泽看来,承包,决不是个人发家致富的阶梯。我是共产党员,党员只有尽义务的权利。所以,他除了每月只拿相当于二级工人的工资外,其余的分文不取,更不要什么补助。他把那些个人提成,全放在集体大帐上,用在集体事业上。
牟成泽用承包的提成费为全村打了22眼机井,11眼大口井,开挖平塘5个,村里实现了电气化水利化和机械化。
牟成泽自己没文化,却深感文化的重要。原来村里的小学只有6间破屋。1985年,他投资4万盖起了24间新校舍。全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100%。为了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他设了奖金:谁考上大学,奖300元;考上中专,奖150元;考上高中,奖100元;考上初中,奖50元。到1989年南顶子村有16个大、中专学生。
说来令人不信,前几年外地人到南顶子参观,看到群众都住进了漂亮的新屋,唯独牟成泽仍住在村角几间破草屋里。牟成泽何尝不想住新屋呢?他觉得自己是共产党员,等大伙都住上了新屋,自己再盖心里更舒坦。后来,全村都盖起了新屋,他的破屋有碍村容,这才从集体贷款1400余元,盖了新屋。
前两年牟成泽的3个女儿出嫁,孩子们看到别的青年结婚又是彩电,又是电冰箱,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她们心想父亲多少也会从他应得承包费里拿钱买几件家用电器。可牟成泽说:“承包费已用于集体事业。”好在牟成泽的儿女们都通情达理:“俺爹是党员,又是村干部,他为群众办事,我们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