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消费经济研究的新成果——《中国消费模式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3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消费经济研究的新成果
——《中国消费模式选择》
  韩育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消费模式选择》(作者杨圣明),是我国研究和论述消费模式问题的专著。作者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对社会主义消费模式的本质,狭义消费模式和广义消费模式的基本内容,以及消费运行中的收入机制、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索和较全面的阐述。作者对我国消费体制改革问题,也谈了自己的观点。
本书作者认为,消费模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消费模式是指消费体制的基本属性和主体原则的组合体,而广义消费模式除包括消费体制外,还包括消费发展,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运行机制等诸多内容。作者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模式。传统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只有以高积累、低消费为特征的高度集权的一种消费模式,本书则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有三种消费模式可供选择,即分散化的高消费模式,集权型的低消费模式和分权型的适度消费模式。作者认为,从我国国情出发,只能选择分权型的适度消费模式。
消费体制问题是以往消费著作尚未涉足的处女地。本书首次提出了消费体制及其改革的理论和对策。所谓消费体制是指消费领域和消费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及其可操作形式。书中概述了我国消费体制演进的过程和阶段,分析了消费体制的四种类型,指明了目前消费体制的利弊以及消费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出了消费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作者认为,我国未来的消费模式应该具有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层次的消费决策体系,企业和个人有较多的消费决策权和自主权;具有计划、市场、法律相结合的调节体系,消费将更多地依赖市场,受市场调节,人民生活将由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型转向开放式的商品经济型;消费领域中的各种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将达到优化组合,消费者权益将受到切实的保护;具有一套完整的运行自如的消费者组织,形成消费教育、消费引导的网络;消费形式和消费方式多样化,生活丰富多彩。
消费水平是反映消费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家统计局计算的消费水平是指人均个人消费基金。作者在肯定这种消费水平计算的前提下,又提出了两种涵义的消费水平。其一,人均消费基金(个人消费基金与社会集体消费基金之和);其二,人均劳动福利基金(消费基金与消费性积累之和)。这两种涵义的消费水平都有现实意义。前者不仅反映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状况,而且表现着社会集体消费的面貌;而后者则反映全体劳动者从劳动总成果中取得的福利水平,其中包括从非生产性或消费性积累中得到的实惠。三种涵义的消费水平分别使用或综合使用,将会更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的变化。
在消费结构的类型和我国消费结构的特点等问题上,作者提出了颇有启发的观点。书中指出,按消费的规模或范围,可划分为宏观消费结构与微观消费结构;按消费的目的或效果,可划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消费结构;按消费的主体,可划分为居民消费结构与社会集体消费结构;按消费形式,可划分为吃、穿、用、住、行、医等各种消费形式结构;按消费对象,可划分为消费品消费结构与劳务消费结构;按消费计量尺度,可划分为实物消费结构与价值消费结构;按消费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饥寒型消费结构、温饱型消费结构、小康型消费结构和富裕型消费结构。
消费运行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作者对消费机制没有进行逐一论述,而是着重分析了消费运行中的收入机制、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作者借鉴了西方的研究成果,用以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认为我国仍处于收入决定消费的阶段。作者提出,必须重申稳定物价的方针,保持价格与收入的对称性,经常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上估量居民对价格上升的承受能力,适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中国消费模式选择》这部著作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书中对消费行为、消费方式的论述比较薄弱,对微观消费的分析尚不充分。虽然如此,这本书仍然标志着我国消费经济研究的新进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消费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