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闲话风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3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闲话风筝
  艾万明
风筝是智慧的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木鸢”(木制风筝)。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又《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可见风筝乃至巧之物,足见人智之高,工之巧。木制之后,又有纸制,称“纸鸢”,至五代,则出现了风筝。据《询刍录》说:“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可见风筝之得名,乃因其上装有鸣器,发声如筝,悦耳动人的缘故。亦可见制作之工,是越来越巧了。
风筝曾是战争的工具。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的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各欲逞雄,真可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章句上》。战争需要拚杀,也需要运用各种侦察手段去掌握敌情,才能克敌致胜。于是风筝也就成了特殊的侦察兵。据《墨子·公输》记载:“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城,将以攻宋。”《鸿书》则说:“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用“木鸢”窥探敌情,这在当时真乃举世无双的创举了。
风筝,有谁想到它竟充当过月下老人的角色呢?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不仅以《闲情偶寄》一书闻名于世,而且创作了不少剧本,组织戏班到各地演出,其中有一出传奇叫《风筝误》,描写詹氏二女,一丑陋,一美慧。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书生韩世勋题诗的风筝落在詹家,美慧者詹淑娟和诗其上,经过多次误会,两人终于结成良缘。
古人放风筝,岂独游戏而已,它还有个“放晦气”的讲究呢。《红楼梦》第七十回,描写大观园众芳和宝二爷赋柳絮诗,忽然窗外竹梢上挂住了一个大蝴蝶风筝,黛玉要丫头送走时说:“可是呢,知道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经黛玉一说,丫头们便把各人的风筝搬出来去放。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但它也从反面说明了人们是不要晦气而喜吉利的。
近60年前,鲁迅先生写了著名散文《风筝》。在鲁迅的笔下,风筝乃是春的使者,又是儿童最喜爱的玩物:“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10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然而,由于“我”认为放风筝“没出息”,竟然把兄弟手扎的一个蝴蝶风筝折断了,踏扁了,干了一件“精神虐杀”的蠢事。
天空,无数风筝在遨游:银燕展翅,彩蝶翻飞,蜻蜓点头,金鱼摆尾。这些驾东风,凌九霄,时上时下,忽远忽近,奇姿妍态的春的使者,是多么健美而潇洒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