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母女律师——记梁文茜和她的女儿王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3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母女律师
——记梁文茜和她的女儿王群
本报记者 张连兴 黎照
梁文茜和她的女儿王群,去年双双获得先进律师荣誉称号,自然给这个“律师之家”更添一层喜气。
梁文茜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法官,1950年北大法律系毕业后,由当时的司法部长史良介绍,到新中国第一个区法院——北京市第一区人民法院当法官。她办案迅速准确,曾在一个月内结案70余件,备受赞扬。
后来梁文茜虽受屈蒙垢20余年,却没有动摇她对党的信念,也没能消磨她献身社会主义法制事业的意向。洗去蒙尘,她又重返司法战线。1982年她和司法界老前辈费路路、周纳新等知名人士,筹建了北京市四海律师事务所,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询。她主动送法上门,给中小学生上法制课,讲法律基础知识,给青年人讲恋爱观,给妇女讲婚姻法,给农村干部讲经济法。她奔忙于学校、工厂,城区、乡郊之间。她已年过半百,虽然劳累,但她总是那么乐观、愉快。她说,“对我来说现在是从事法律工作的青年时代。”
梁文茜作为四海律师所副主任,带领全所律师,用法律手段为民伸张正义,在调解一些纠纷时,使当事人双方心服口服,法院满意。她常说,在我国,律师不是自由职业者,也不是个体户,而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有一次,她刚办完一件案子,当事人带着厚礼登门酬谢。梁文茜说,该收的费用你已经交了,我不能收你的额外酬礼。如果你要感谢我,那就请你忠实地执行法院的判决。来人对梁律师更加敬佩。
王群从妈妈身上学到做人的品格,也看到律师事业的高尚。在以往妈妈的律师生涯中,她早就是妈妈的一位好帮手和勤奋的学生。在妈妈的熏陶下,也走上了律师的岗位,现为朝阳区律师所的律师。
王群和妈妈一样,觉得身为人民律师,眼睛不能光盯在经济效益上,重要的是社会效益。一位台属老太太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不幸女儿死亡,女婿怕老人影响他再婚,要将老人赶出家门。王群受老人委托提起诉讼。法院裁决:3间居室,其中1间归老人居住,其余2间为女婿和孩子居住。其女婿不服,找王群诉说。王群批评他:赡养老人是应尽的义务,要将老人赶出家门,于法于情都不能允许。那人表示还要上诉,希望王群提供帮助。王群明确表示:如果他坚持上诉,她仍然为老人作代理人。不久,老人找到王群,要求用法律形式将那间居室定在她儿子名下,百年后好归儿子所有。王群说:这样做就不对了,公房不是老人的遗产,百年后,你儿子也不能继承。老人的女婿得知此事,找到王群,感激她秉公办事,并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表示今后一定善待老人。
作为一个团体的常年律师顾问,在对外纠纷中,依法维护本团体的利益责无旁贷。王群担任某公司常年律师顾问时,该公司与一个经营门道不正的人搞“联营”,实际是出卖帐号和营业执照,为那人投机诈骗提供方便,违背了我国的工商法规。王群建议该公司立即终止联营关系。开始,公司负责人不以为然,只是在王群的坚持下,才终止了关系。后来,那人的诈骗行为败露了。公司负责人给王群送了一面锦旗:“为人正义,秉公办事”。
妈妈阅历渊深,女儿年富力强,她们在律师事务中联手共事,也可谓珠联璧合。一位台胞,在北京有几处房产,由于年代久远,无从记忆,只记得旧时堂号,找起来茫如大海捞针。梁文茜母女接受委托后,研究查找方案,分头寻访。她们查遍了几乎全北京的房产档案,询问了数十个派出所、居委会,走访了许多“老北京”,终于在京城的现代建筑海洋里,找到了分散在4个地方的4处房产。
在这个律师之家,法律、案子是她们的家常话题。有一回,为了一个复杂的案子,女儿是原告代理,妈妈却是被告辩护人,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场面激烈。在一旁吃饭的小外孙,以为姥姥和妈妈吵架了,吓得逃离饭桌。许多案子的辩护意见就是在这种场合里酝酿成熟的。
1982年,梁文茜赴美探亲时,老父亲梁实秋先生知道她做律师,很高兴,嘱咐她多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办好事,她铭记不忘。她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去年,又被北京市政府聘请为特邀监察员。春节前,北京城建某单位与天然气供气部门,因天然气维修站移交问题争执不下,没有向居民供气,严重影响了双榆树东里小区2000多户居民的生活。梁文茜不顾正在发烧的身体,立即参与此案的调查处理,使双榆树小区居民临近除夕用上了天然气。居民们说:“感谢政府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我们大伙比过年还乐。”
王群说,妈妈年纪虽大了,但为法律事业奉献的劲头不减,她书房的灯光,每夜不过12点不会关灭。妈妈是亚太地区律师协会成员,眼下,正为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大会准备发言材料。
梁文茜说,王群事业心强,勤奋好学,正向知识渊博型努力。作为老律师,看到年轻律师的成长心里由衷的高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