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把足迹留在黄土地上——记北京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的青年科技人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在实践第一线

  把足迹留在黄土地上
——记北京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的青年科技人员
新华社记者 黄威
记者在北京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采访,听到一些中老年科技工作者夸奖说,“写写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吧,他们既有理想抱负又脚踏实地,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所在。”
于是,记者把目光转向所里的青年科技人员,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闯到我的面前……
“我觉得把自己的足迹留在祖国的黄土地上,心里特别踏实。”一见面,28岁的研究生赵久然就这么说。朴实敦厚的赵久然于1986年来到作物所后,几乎每年都用8个月的时间蹲在京郊延庆山区,进行旱地玉米高产的综合开发。由于他深知实情,提出的以肥调水、免耕覆盖、选用抗旱品种等措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收益。1989年延庆县已在10万亩玉米地推广了这项综合开发技术。赵久然恳切地说:“生产实践的天地是广阔,在那里我找到并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在作物所的青年人中,“乡龄”最长的要算高质。他瘦高个儿,穿着皮夹克,戴了一副金丝边眼镜,是个标准的京城青年。他告诉记者,原来在研究院的试验田里搞试验,总觉得天地狭小,心里憋得慌。下去后他针对生产实际开展了10余项研究,其中参与的北京中低产田综合开发项目、大兴县庞各庄地区中低产田的改造项目等,获得了北京市首届“星火”奖和科技进步奖。高质坦率地说,搞农业科研的要出成绩,就必须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原来我总认为自己知识不少,可是下去后才发现要学的东西很多。青年知识分子有理论,但是缺少实际经验,下去到生产实践中正好补上这一课。
外表文静清秀的王俊英,是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近两年她一直在顺义县南法信乡搞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的课题。开始,农民用怀疑的眼光看她:“一个小姑娘,能干什么?”可当她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播种质量、喷灌改变土地性质等技术难题后,人们转变了看法,称赞她说,“没想到你这么能干!”王俊英说:“一个女同志长期在下面搞实验,是很苦很累的。可是,看到农民那么需要技术,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能有作为,苦与累便烟消云散了。”
在顺义县另一个乡蹲点的研究生赵昌平则说,他下去的最大体会就是了解到了中国的农业国情。在顺义,他了解到这个县大面积使用喷灌浇地,虽然设备很先进,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小麦后期浇水,只要喷灌机一开,就像机关枪扫射一样,麦子一片片倒伏。赵昌平为此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矮杆品种、改良土壤成分等方法,并且试验栽种了800亩,今年县里准备进一步扩大试验。当地干部、农民翘着拇指夸他说,要是多一些像你这样了解农业生产的文化人,咱们农村的发展就会快多了!
据介绍,作物所的20多位青年科技人员通过深入社会实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产实践是农业科技人员施展才干的舞台,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农民致富的牢靠保证。因而,大多数青年向所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值得高兴的是,赵久然、赵昌平两位研究生已于去年春季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