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再来一场“莱芜战役”——山东省莱芜市中小学校舍改造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再来一场“莱芜战役”
——山东省莱芜市中小学校舍改造纪实
  王晓亭 孟翔君
莱芜,曾因1947年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国民党军7个师、6万多人的莱芜战役名闻遐迩。去年,莱芜人民又把校舍改造当作一个小“莱芜战役”来打。仅用9个月的时间,全市集资1800万元,新建校舍3.7万平方米。工程量之大,速度之快,在莱芜建筑史上还是第一次。
1986年,这个市就发动农民集资3000多万元,进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达到了“六配套”标准,使十几万农村中、小学生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坐进了明亮的教室。然而,公办学校校舍与农村学校校舍相比相形见绌。这些公办校舍大多是50年代修建的,长年失修,破旧不堪,危房、黑房竟占校舍的80%以上。
去年4月6日,全市公办校舍改造动员大会召开了。会上,市里6套班子的主要领导每人当场捐款200元。几天后,一场集资的热潮便席卷了整个莱芜,机关、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农民纷纷解囊相助,就像当年支援莱芜战役一样,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场面。
市委大院的食堂是1949年前旧政府的一座破礼堂改建的,年久失修,早就列入重建计划;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室狭窄拥挤,也列入重建计划;市机关宿舍楼正在施工,已砌好了地基。然而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市委、市政府毅然砍掉了这些项目,有的停止施工,有的撤消计划,硬是在计划内基建项目中挤出600万元,用于校舍改造。他们还通过城市教育附加费、商品控购费、城市建设维护费等多种渠道集资,一个月全市集资1800多万元,保证了公办校舍改造的使用经费。
4月底,3000多人组成的26个建筑队开赴各个校舍改造工地,拉开了会战的序幕。
为了高速度、高质量地进行校舍改造,市里党、政领导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以14个学校为点,成立了14个领导小组。市6套领导班子的成员一个不落地分到各个组里,人人都有具体的分工和责任。
市委书记朱应铭是莱芜一中的承包组长。在莱芜一中规划的实验楼位置上,坐落着水利局打井队的7个车间。这些车间怕搬迁影响生产,迟迟不搬。朱应铭跑到现场召集会议,让水利局长当场表态,5天之内必须搬出。他说:“教育是百年大计,各有关单位为校舍改造让路,做出必要的牺牲是完全应该的。”
莱芜一中地处较高位置,夏季天旱缺水,自来水供不上,影响施工。朱应铭和大家一起动手在学校里建了两个大池子,然后他亲自跑自来水公司协商,在白天送不上水的情况下让晚间送水灌满池子。
圣井乡去年旱得厉害,人吃的水都是用拖拉机跑到15公里远的地方拉,花5元钱买一车水。村民吃水困难、要限量。但是,村民们对建中心学校教学楼却不惜代价到外地运来水,保证学校施工用水。
在会战的时刻,许多学校的共产党员们自觉地实行了义务劳动,接着一大批团员跟上了,后来全体师生也都参加了义务劳动。他们组成浩浩荡荡的义务劳动大军,上山捡石、修路,运输建筑材料,总共节约资金50多万元。
莱芜人民经过9个月的奋战,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图书楼拔地而起,通过了全省公办校舍改造的达标验收。现在,这里的教师队伍稳定了,教师教学安心了,学生流失现象没有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