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机遇和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4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经济动态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机遇和问题
  郎丽华
80年代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不等价交换,以及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陷入严重困境。除少数国家外,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一些国家还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同时,国际经济组织也力主发展中国家采用这种发展模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制定的旨在解决债务问题、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策方案,都要求发展中国家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扩大出口轻工业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他们提出这种调整的理由是:60年代,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通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起飞;目前,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在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和地区将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把更多的基础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这就使工业化水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向发达国家的市场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上述看法有一定道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各国相互依存及联系不断加强。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分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因素,力争扩大出口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困境,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仍然存在机遇。
但是,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成功与否,除了受到内部经济政策、地理位置、生产等条件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经济环境。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处于回升时期,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增加,贸易自由化倾向加强,这为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之当时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和地区不多,其他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在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然而80年代以后,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经济环境已大为改变,远不同于60年代。这些变化包括:
1、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取代贸易自由化倾向,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受到限制。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估计,在70年代,非关税壁垒有850多种,到80年代末,已增至1000多种。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多地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美国和欧洲共同体依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征收高关税。据世界银行估计,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蒙受的损失总共等于它们所得援助的2倍左右。
2、集团化趋势的加强,预示着以经济和贸易集团为基础的集团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增强。美国和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已实施;欧洲共同体决定在1992年成立欧洲大市场……发达国家各种经济贸易集团的成立和发展,虽然扩大了地区内部贸易自由化,但是对于地区外的国家来说,则是扩大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适用范围。集团内部国家之间相互取消限制,也就相对加强了对集团外国家的商品的限制。例如欧洲大市场的统一,有可能使其内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南欧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向欧共体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竞争者。目前,这些国家就要求欧共体限制给予亚洲纺织品及鞋类产品出口国优惠待遇。今后,发展中国家想进入欧洲市场将是相当困难的。
3、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加剧。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力图通过提供更廉价的劳动力、更优惠的投资条件来竞相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这种竞争,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其处于讨价还价的有利地位,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4、从理论上说,亚洲“四小”应退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入国际分工体系中较高的层次。但事实上,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它们并未放弃诸如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是通过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更新机器设备等手段,力图保持原有优势。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它们的主要创汇产品。
进入90年代,上述国际经济环境不会出现太大变化,相反,各种不稳定因素,如利率和汇率等还有可能出现变动,增加国际经济交往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上,容纳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供给增多,而需求国家又存在着贸易保护的情况下,贸易条件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由此可见,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是有局限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在力争扩大出口的同时,要设法开拓国内市场、鼓励和支持本国产品提高质量,加强竞争,减少进口。与此同时,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发展中国家还要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继续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