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幸福的答案——写在田华从艺五十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4
第8版(副刊)
专栏:

  幸福的答案
——写在田华从艺五十周年之际
  陆芸芸
田华演《白毛女》那年是22岁,只好把黑头发做白。如今她的头发真的都白了,她从艺已经50周年。于是,在八一厂的排演场里举行了一个纪念会,白头发的田华迎来了一位又一位客人,他们却称她为“小八路”。客人们的头发也白了,他们来到这儿,不单是为田华。虽然时光不能倒流,他们的记忆却在闪回。彼此聚在一起就能唤回当年解放区晴朗的天空。在那晴朗的天空下,一个河北农村的小姑娘晴朗地笑着,挟着紫花土布的小包袱走进了抗敌剧社的小鬼队,剧社人为她改名叫田华。那是1940年,她12岁。
12岁的田华就跟着部队走了。因为她看见过日本鬼子烧毁的村庄,一片片尸体,开水锅里的婴儿……她学跳舞、演戏、打背包,学唱剧社之歌,“文艺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对于田华来说,参军并非仅仅意味着职业的选择,而是再生的机会。因为她明白了千百万人已经站在一起,为着同一的目标,聚集到同一面旗帜下。她和大人们一起行军,拽着大同志的皮带,穿越一道道封锁沟,在炮楼与炮楼之间巡回演出。八路军得胜归来,她和队员们一起爬上高高的鼓动棚,向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敬礼,直到走过最后一个士兵。她一生都在做这件事,只要一声召唤,她随时都会赶去为出征的战士送行。她跟随中国革命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进新中国,也从露天场地走向真正的舞台,走向陌生的银幕。
当新中国的第一批影片开始筹拍时,人们都认定了田华应该主演“白毛女”,虽然那时她还不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但没有任何影星能和她竞争喜儿。田华她本来就是农村姑娘,在硝烟中长大了10岁也依然如故。那纯朴善良的美丽气质,那天然的泥土气息,都仿佛是特意为喜儿预备的。
田华说她这辈子从来没有刻意想要什么,却总是意外地得到很多。确实,作为演员她很幸运。第一次上镜头,就遇到了好角色、好本子、好导演。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得到这种好运。她把握住了每一个机遇,没有辜负每一个期望过她的人。在《党的女儿》中,她饰演一个南方苏区的党员。离开了北方的田野,她的人物依然新鲜与自然,演员与角色再一次令人信服地融为一体,那篮咸菜仿佛就是田华自己的党费,演员所赋予角色的真实性,充沛的激情以及驾驭激情的能力,都不单单是演技的显示。作为过来人,作为幸存者,田华独占一份无价的财富,她的激情自有永不枯竭的源头,她使人物从历史中活生生地走出来,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我们,走向后来的观众。
因为那些角色,田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明星。那星光是柔和的,如同她那善良的目光。当年因为这目光善良得不够“犀利”,她险些失去扮演那个当时几乎家喻户晓的女法官的机会。几十年来她本色不改,虽然得到过人大代表、妇联理事、影协理事等等许许多多头衔,她仍然安守自己的座右铭,“认认真真地演戏,老老实实地做人”,她认为这是报效人民的最好途径。
头发已白了的田华,在年轻一代心中,是一个特别纯的老太太。当今她出演主角的机会已经很少了,于是她竭诚为年轻人做好一个又一个配角。因为她牢记自己当年是如何在众多的手搀扶下长大的。
“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一切”。今天,田华坦然地站在纪念会场的聚光灯下,代表着革命文艺大军中的每一个战士。聂帅和夏公特地为她亲笔题词,她的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向人民的艺术家祝福。晋察冀的乡亲们、部队文工团的娘家人、田华慰问过的老山前线官兵、电影发行放映线上的50万职工,都派来了自己的代表,甚至她爱人的家乡涿州市48万父老乡亲也发来了贺电……纪念会上,诗人为她作诗《关于幸福的答案》。田华脱口而出:我找到了,是人民给了我一切。
这答案与幸福一起来临,从一开始就在她的心里。作为一个艺术家,田华她总是和千百万人民在一起,所以她总是幸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