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重睹历史风云——电视剧《最后一个冬天》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4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重睹历史风云
——电视剧《最后一个冬天》观后
  周捷良
6集电视连续剧《最后一个冬天》以1949年冬成都解放为背景,描绘了我人民解放军在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率领下,东西夹击,向大陆最后一块被国民党盘踞的地区发起攻击,蒋介石内外交困,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逃往台湾,从此离开大陆,成都和平解放的历史画面。
要拍出这个剧的艺术风格,无疑必须寻觅到“成都解放”的典型意义。成都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家王朝的彻底覆灭。编导们抓住了这具有全国意义的特点,着力表现了蒋介石在我大军压境,部将众叛亲离的状况下,不得不放弃“西南这个反共复国的基地”,无可奈何地逃往台湾的情景。剧中对蒋介石这位历史人物的塑造较为成功,不但表现了他的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又刻画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有他面对部将阳奉阴违的孤独和痛苦,也有他不得不告别大陆的锦绣河山,飞往台湾去偏安一隅的悲哀和凄凉。
成都的解放,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我军强大的军事攻势是决定性因素。而我地下党组织唤醒民众,策划国民党部队起义;国民党地方军人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的起义,都为成都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国民党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崩溃、将领之间的明争暗斗,包括其上层人物对政权丧失信心,又是蒋家王朝彻底覆灭的内因。这许多的人物、事件在剧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流畅的剧情发展。
剧中众多历史人物的刻划避免了脸谱化的表现形式,突出了各自的个性特征。通过邓小平接见女记者和他对重庆市工商界人物的讲话,展示了他对结束战争,致力于祖国建设的强烈愿望;通过贺龙在行军途中同苏联电影摄制组的对话,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革命气概。对刘文辉等人从犹豫彷徨到顺应历史潮流毅然率部起义的描写,勾画了他们在尖锐矛盾冲突中的内心活动。张群离川时含泪向邓锡侯托母和索要《蜀山烟雨图》的细节,表现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复杂、苍凉心态。
虽然,该剧是以“成都解放”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但却展示了更为丰富的政治内涵和艺术内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