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关键时刻要顶得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5
第3版(综合)
专栏:

  关键时刻要顶得住
辽宁省地矿局坑探工程大队党委书记、总工程师 孙金龙
我是搞“地下工作”的,从事坑道隧道工程施工。1986年我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毕业,主动要求分配到辽宁省地质矿产局坑探工程大队。在同时毕业的43名研究生中,只有我一人下了基层。我以为,学地质勘探的,不爬山,不入地,就搞不出什么真名堂来。再说,我过去在野外工作和调研中看到,坑道勘探不仅很艰苦,而且风险大。国家为改善作业条件,保证施工安全,研制了新设备,制定了新工艺,但在施工现场用不上,用不好,因而很需要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去,到野外分队去工作。
为了同工人打成一片,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我每天同工人一起上下班,一起在坑道里干,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很快与工人建立起很深的感情。靠着工人的信任和支持,在红石砬子施工中,我试验推行了“光面爆破”工艺,改善了岩石稳定性,克服了岩石松软破碎、容易塌方冒顶的困难。我们撰写的论文,也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1987年6月,我们大队转战到本溪地区八盘岭公路隧道。这是通往辽东和吉林的咽喉要道,号称“一线天”。一到冬天,交通事故很频繁。为避开天险,就得开凿1627米长的隧道。这长度是东北第一、全国第三。可是有一端岩石软弱破碎,地质构造复杂,部队施工两年也未能进洞。我们这支专业队伍开上去干了一个多月,也没有进得去。这时我担任工程副总指挥兼技术负责人,工人情绪波动,本溪党政领导和附近兄弟施工单位都关注着我们,压力实在大。我同省局一位高级工程师反复研究,下决心放弃常规打法,采用“注锚濆”新工艺,克服了坍塌冒落,只用20天就打了进去。到1988年11月只剩下最后80多米时,顶板一下子垮了下来,把装载机的铲斗也砸瘪了。我忍着关节炎发作的疼痛,和总指挥站在工作面两端进行观察,保证施工安全。最终还是靠技术取得突破,我设计了一种“径向锚杆支护”新工艺,制服了冒落坍塌。工人情绪高涨起来,一鼓作气把最后80米打完,创下了不死一人、不出重伤事故的安全记录。
1989年,我被评为朝阳市劳模、辽宁省劳模和全国劳模。我体会到,青年知识分子要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住,腿不软,就要有理想,有奉献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