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为祖国献出自己的热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5
第3版(综合)
专栏:

  为祖国献出自己的热能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学部委员 汪德熙
我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京师大附中。中学毕业后,我听说化学用处多,国家急需这方面人才,又以高名次被清华大学化学系录取。
上大学以后,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大好河山很快沦丧。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学习,就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在当研究生和大学助教期间,与我的指导老师一道,在国内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篇论文。这3篇论文都被国际上声望很高的美国化学文摘摘刊。随后,我考上了公费留学,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4年,拿下了化学博士。这时,我面临着是回国还是留美的选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声音响在我的耳际,我毅然应南开大学的聘请到该校化工系任教,不久就成为颇受学生欢迎的年轻教授。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对学校和老师都给予很大的爱护和关怀。我意想不到的科研经费拨下来了。我怀着感激之情奋发工作,不久就完成了一个有创造性的科研项目,并用中文发表在我国的化工学报上。我那时故意不写英文摘要,但是美国化学文摘还是登出了这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后来我看到中国钢铁产量虽然年年提高,但还是跟不上工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我的研究方向就转向能代替钢铁的不饱和聚酯玻璃钢的方面来了,并且成功地把这种新型复合材料用于小汽车的制造,受到学者们的赞扬。
在院系调整中,我调入天津大学当化学系主任。在短短几年内,就把这个系办成了国内名列前茅的化工系之一,每年为国家输送300多名毕业生到国民经济建设岗位。1960年后,我被调到核工业部工作。当时,对于生产军用钚的生产工艺路线有很大的争论:一种意见是主张搞沉淀法,另一种则主张搞先进的萃取法。我经过大量的论证,明确支持萃取法,并且带领科技人员使用该法一次投产成功,从而为我国核试验提供了核裂变性能更好的核装料,获得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近年来,我国的核技术从军用转为民用,即以核电为中心的原子能和平利用。这就急需培养人才,我被任命为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我的年纪虽然大了,但我感到自己的精神一点也不老,我一定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献出所有的智慧,发出所有的余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