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看似寻常最奇崛——汕头特区见闻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看似寻常最奇崛
  ——汕头特区见闻之一
本报记者 计泓赓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曾经长期主管对外开放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去年再次到汕头经济特区视察时写下了这两句话。这是对汕头特区的精练概括。
四易春秋,当我不久前重访汕头特区时,发现它变了:昔日初具雏形的龙湖工业区,项目摆满了,正在向东边的珠池工业区延伸。荒滩兴起的广澳工业区,外商投资企业已开工,几家台商独资企业所生产的高档运动鞋,恰如厂里挂着的横匾所写:“亿万靴履畅五洲”。新建的可升降大型客机的汕头机场,直通京、沪、穗、海南、西安、沈阳等地,还可直飞香港、泰国、新加坡。广(州)梅(县)汕(头)铁路正在修建。长期苦于受交通制约的汕头特区,展翅翱翔了。
汕头特区一切都在变,而没有变的则是那种量力而行的求实精神。
半拉子工程,这里没有;不见效益的企业,很少很少;投资了而又撂荒的土地,也看不见。这里没有超前建设的楼堂馆所,1982年特区刚起步时接待贵宾的是唯一的龙湖宾馆,当年只是一座52间客房的3层楼,如今在它前面扩建起一座中外合资现代化的新龙湖宾馆,7层高,185间客房,300多床位,但仍是“唯一”的,经常宾客盈门,保持较高的住房率。当然,特区这几年也矗立起了几座气宇轩昂的大厦:28层的国际金融大厦,超过14层的工商行大厦、人行大厦、建设大厦等,基本是银行系统投资建设的。全部建成后也可接待不少宾客。
汕头特区创办人之一、特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刘峰和特区管委会主任吴波都谈到,汕头特区开发建设拿国家的钱很少,累计15亿多元的基建投资中,国家给的贷款包括长期低息的1.4亿开发性贷款在内,仅占1/3不到,其余为自筹资金和引进的外资。刘峰说:“汕头特区力求速度、规模、效益三统一。办什么事都要按主客观条件来定。上项目,谁都希望上大的,快点上,可这要看有没有条件。如浮法玻璃生产,很先进,一开始我们就没有上,因为条件不够;商业楼宇、宾馆饭店和其他服务性项目建设,我们控制较严。就是工业通用厂房,前四五年我们也没有撒开手建,建成一个,就要收效一个,以致有点供不应求。这两年才少有储备。我们尽量注意效益,不使大把大把的钱在地下或地上丢荒。”
它的确是寻常中显奇崛,没有大起大落,忽热忽冷,稳稳当当地在办实事。开初,他们是大环境依托市区,小环境自身配套,以较少的投入,较快地形成投资环境。当特区发展到一定规模,有所积累,又非自己配套不可时,即着手兴建货运集装箱码头、特区燃油发电厂、水厂、水质净化厂等。即使在国务院批准汕头特区范围由1.6平方公里扩大至52.6平方公里后,他们也没有“大干快上”,盲目铺摊子,仍然坚持分期分片开发的原则。用他们的话来说,叫做“四个一片”: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资一片,获益一片。至今开发的面积为7.8平方公里,中央提出的三个不能急于求成:建设、改革、治理整顿不能急于求成,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特区建设8年,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1∶1.17。
“栽柳不栽刺”,汕头特区领导谈了他们的体会。他们说:“栽柳,福荫后人;栽刺,后患无穷。”
量力而行并不是消极的,并不意味着可以慢吞吞。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他们是奋力拚搏的,因为这是特区希望之路,兴旺之路,如搞内向型经济,就失去了办特区的意义。1989年特区工业总产值为9.2亿元,其中出口产值为6.72亿元,占73%。吸引外资办“三资”企业,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方面。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区已批准签约的利用外资项目906项,其中“三资”企业283家。他们以出口为导向,把外资由开初劳动密集型引向技术密集型,注意引进规模大一点、档次高一点的项目。一种抗生素抗癌药品——注射用盐酸阿霉素,我国每年要进口100万瓶,特区鮀滨化学药业总公司和鮀滨制药厂与日本明治制果株式会社合作引进了阿霉素生产线,能以产顶进,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455万美元,今年4月即能试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汕港合资华达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收录机芯,国际抖?率一般在3.5%以下,他们则在3%以下,全部外销,去年创汇3000多万港元。中日港合资兴办的东京元件有限公司,主产彩电中周变压器,也全部外销。由于效益好,去年开业半年即扩大生产规模。他们还计划兴建一座工业村,增加电容器、磁粉、机壳等项目,逐步发展成配套的集团性电子企业。全区开业一年以上的74家“三资”企业,追加投资、扩大规模的占了一半。
汕头特区的创汇农业也有长足发展,去年烤鳗出口创汇1191万美元;引进二条速冻蔬菜生产线,把潮汕平原新鲜高档蔬菜速冻出口,平均每吨可创汇1000美元。在特区,一条以公司为出口“龙头”,种养基地、加工企业相配套的贸—工—农生产体系已经形成。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尽管1989年特区基建投资和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56%、67%(基数小也是个因素),它的日子仍比较好过,受国内市场影响较小,回旋余地较大,企业大都盈余,有积累,资金不太紧张。
不急于求成,但他们有紧迫感,仍在不断与其他经济特区比差距,找不足。吴波说,汕头特区的基础设施仍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区企业的技术档次还不高,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还不多,正广招天下来客,在继续引进港澳资本的同时,盯住日本、台湾地区等重点客户,有计划、有选择引进调整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所需要的项目,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治理整顿中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管理等有待加强。看来,三个不能急于求成与应有的紧迫感并不矛盾。学会掌握发展经济的辩证法,再登新台阶,再创新水平,新的课题正摆在他们面前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