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值得重视的饮料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值得重视的饮料市场
本报记者 张锦力 夏珺
前几天,去朋友家作客,朋友从冰箱中拿出“雪碧”招待我们。晚上,客人们还未离去,就有两位腹痛、呕吐,被送进医院。一问方知,这些饮料是市面上降价处理的。
记者最近在对饮料市场的调查中得知,目前各种降价处理饮料中,95%的产品已超过保质期两三个月,有的甚至超期了一年。众所周知,“保质期”是指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期限。产品贮存时间超过了规定期限,各项质量指标便不再符合原有的正常标准。变质的饮料无疑会对饮用者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过热消费的苦果
80年代中期,中国饮料行业掀起了一股热浪。仅“六五”期间,全国就引进各类灌装生产线178条,形成135万吨的软饮料生产能力。
在不正常的消费刺激下,饮料生产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79—1988年的10年里,北京市的饮料产量增长了近30倍,平均每年增长幅度高达46.2%!
去年夏季,上海饮料空前热销,每人年均饮用量突破21公斤。然而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消费量是靠防暑饮料发放和各种名目的公款购买实现的。至于那些高档饮料,大约有一半是用于公家宴请。加强廉政建设、狠刹公费请客风后,靠公费购买撑起来的饮料热销转为滞销。北京有几大生产高档饮料的厂家曾一度出现了停产、开工不足的状况。
许多人认为,过期饮料是过热消费、公款消费留下的苦果。目前,一方面是高档饮料大量积压过期,一方面饮料厂仍在上马和引进。据《市场报》报道:今年沿海地区的一些饮料企业仍在大量进口易拉罐。据不完全统计,已签定进口空罐合同8.28亿只,比全国生产量还多38%,耗用外汇近亿美元。看来,饮料生产宏观失控的局面如不立即着手解决,过期饮料的苦果,还得“啃”下去。
管理部门的苦衷
饮料市场如此混乱,管理部门哪里去了?北京市食品工业办公室冷饮食品管理处的冯燮对记者说:“我们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一些饮料企业不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就盲目上马。只见饮料投资少,收益大,又能安置待业人员,蜂拥而上都办饮料厂,有的绕过管理部门这道关,无照也生产。”
“为什么不取缔呢?”
“企业已经购置了设备,投入了资金,你再让它关闭,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所以,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本上是可以得到批准的。”
据他介绍,虽然北京的饮料厂如此之多,但13家比较大的企业的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55%以上,仅北冰洋食品公司一家的产量就占全市生产总量的1/4。这些企业不仅饮料质量和卫生状况好,而且也便于管理。
“为什么不实行扶优限劣,通过市场竞争,走行业企业集团发展的道路呢?”
冯燮苦笑着说,现在饮料市场上进行的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小厂自主权大,但企业素质差,偷工减料降低成本。他们可以通过惊人的让利吸引冷饮店和个体商贩,与国营大企业争市场。“我们‘食品办’只有几个人,即使天天出去抓、罚,也罚不过来。饮料市场需工商、税务、物价、食品、防疫各部门配合行动、综合治理。”
管理部门的第二个难题是:外埠饮料进京管理难。北京是首都,外埠饮料多以打进北京为荣。这给北京的冷饮食品管理部门带来了难题。饮料行业目前没有“国标”,以北京的“地标”要求外埠产品又不大合适。没有统一的质量要求,市场上质次价高的饮料就屡禁不止。目前,只能由卫生防疫部门复检卫生指标,不能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利益。
加强冷饮食品管理部门的力量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北京市共有19个区、县冷饮食品办公室,但大部分挂靠在副食品公司,既无编制,又无经费、车辆,人员设置处在不稳定状态,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开展。他们呼吁有关领导部门能够多投入一点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强管理部门的力量。
对策与建议
为此,有关部门呼吁:
——对现有冷饮行业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和整顿。优先发展大厂的优质产品,限制质量低劣的产品的生产,对不符合生产要求和市场需求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技改和调整,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关停并转。北京市从3月开始对各区、县所属饮料厂进行产前验收、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
——加强行业管理。要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发展名优汽水产品浓缩液集中生产,通过横向联合、分散特许灌装的办法,逐步扩大优质名牌饮料的产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型企业汽水的质量问题。北京市已开始在房山区进行原浆定点生产厂家试点工作,对不具备配制原浆条件的厂家,实行强制性原浆定向销售。这样既能保证饮料质量,又可以使小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灌装设备的改造上,一举两得。
——尽快制定饮料的国家标准,各地都遵照标准生产,有关部门按标准进行管理。
——提高饮料生产厂厂长素质。可以通过开办学习班等办法,培训饮料厂厂长,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法制观念和专业知识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