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沿山”旗更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沿山”旗更艳
  饶阳斌 张海生
早在五六十年代,福建邵武市沿山粮站就是全国粮食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当时,这个站以“扎根生产,服务农业,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精神而闻名全国,被人称为“沿山之路”。
近10多年来,这面老“红旗”色彩更鲜艳了,曾先后十多次受到国务院、商业部、省的嘉奖,连年被地、市评为先进单位。
(一)
这个粮站的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思想,始终坚持“只有粮食生产的大好形势,才有粮食工作的大好形势”的观点。粮食由统购统销改为合同定购以后,他们没有坐在家里等收粮,而是自觉走出站门更周到地为农业服务。
他们把全乡13个村分成5片,实行“五定五包”,即定人、定点、定村、定任务、定奖惩,包合同签订、包“三挂钩”物资发放、包入库、包科技推广、包病虫害防治。1986年,乡里全面推广杂交稻,一时种子供应不足,粮站主动垫支一万元协助购买稻种,使全乡多种了杂交稻1000多亩,增产11万公斤。
(二)
这个粮站从1979年起年年盈利,条件变了,手中有了钱,但他们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传统没有变,仍像50年代那样珍惜每一分钱、每一粒粮……
粮站每年要经营2000多万公斤粮食,可在粮站院里、仓库门口很难发现有撒落的粮粒。站内墙上挂有捡粮袋,职工们早已养成了随手捡粮的好习惯,发现地上有粮粒就拾起放入袋子。
老保管吴忠春,身上总别着补麻袋的针线。20年来,经他手补过的麻袋有上万条,可他没为此领过一分钱报酬。
粮站老主任、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现任党支部书记黄和仁告诉笔者,他们有一条原则,凡是自己能干的活,绝不雇外人干。从打扫卫生到仓库搬迁、装卸粮食、铺水泥地面,都是自己干。
前些年,站里要新建一座仓库,近处没有现成的空地,他们就自己动手在较远的地方开垦了4亩地,用这地与驻地村对换,为国家节约征地费3万多元。
去年5月,粮站翻盖一座门市部,旧房拆迁全部由本站职工自己干。建筑队领导颇有感触说:“我搞建筑20多年,从没见过像你们这样苦自己的。”
(三)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粮站工作量增加了,服务面扩大了,由过去只与127个生产队打交道,变成了与3310户农民直接打交道,从粮食定、议购合同的签订,到发放“三挂钩”物资、收粮,工作量增加了近30倍,但他们没有因此就降低服务质量,而总是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春播前,他们把粮食预购定金、化肥票、柴油票送到各家各户;收购期间,他们随时接待来卖粮的农民。
去冬的一天,仓库老保管员何治龙等几位职工冒着严寒连夜收粮,送走最后一个卖粮农民时已是早晨6点。
由于粮站坚持优质服务,当地农民卖粮的热情很高,粮站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收购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