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戈壁滩上 青春无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5
第3版(综合)
专栏:

  戈壁滩上 青春无悔
国防科工委研究员 林俊德
我1960年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此后大部分时间是在新疆戈壁滩上度过的。
1963年5月我接受的第一项科研任务是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这项工作很受重视。与此同时,还开设了八九个测量项目,我的只是其中之一。当时我这个组论水平、论基础都只是个“小弟弟”,但我想,上了7年大学,该拿点真东西给大家看看,让人知道党和人民没有白培养我。我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背水一战之路,打算以国外报道的核爆炸冲击波仪器为引导,从基本原理出发构筑新仪器模型,使之更适应我国的具体条件。当然,这样做难度和风险都是相当大的。从资料中我发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武器试验也是在紧迫的历史环境中完成的,并采用了许多不太正规的仪器,效果不错。这给了我很重要的启示。经过反复琢磨,我萌发了研制一种结构简单、便于野外工作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的设想,并在参试前完成了全部技术准备和考核工作,参加了我国首次核试验。
当时周总理对核试验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要求,参试技术人员人人会背。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后,在向周总理报告试验成功的依据时,我们项目组测的20公里冲击波数据也算一条。我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一下子就意识到肩头上的担子有多么重了。我们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在30年的科研旅途中,我获得了20多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的4项。我认为成功原因有4条。其一是有稳定而强烈的工作动力,那是一种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二是在实践中掌握科研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既敢于标新立异,又要脚踏实地;其三是团结人,现代科研是离不开群体合作精神的;其四是注意科研基础的知识积累,不断充实自己。
我的人生之路也有过坎坷,在政治上也受过委屈,但我从未对个人作出的牺牲后悔过。我们这一代人是直接受惠于新中国的,比起寄人篱下、报国无门的前辈来,我们幸运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