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列宁论文艺和美学》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6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列宁论文艺和美学》读后
  洪安仁
最近漓江出版社出版了140万言的《列宁论文艺和美学》(杨柄编)。这部书首先一个特点便是文献和资料搜集齐全。文献方面,列宁的著作、文章、书信、电报、命令、便笺、电话记录以至读书笔记、在图书馆借阅文艺书籍的登记卡片,等等,大都搜集在内。资料方面,举凡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以及高尔基、蔡特金、卢那察尔斯基等同国内外数十位人士写的列宁回忆录中有关文艺和审美的部分,也都收入。这是列宁文艺和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不了解这一部分,认识就不全面。而且这些回忆录文笔均佳,读之如读小说。
这部书的再一个特点便是它的内容:是文艺和美学,但不是孤零零的文艺和美学。因为在列宁的著作、言论和实践中,文艺和美学与党的宣传工作、社会科学研究、报刊、教育、出版、图书馆、博物馆问题以及青年和妇女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民族和宗教问题等,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以本书也将这些联系着的部分同时收入,可使读者看出上层建筑各部门之间在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候的相互配合关系。除了这些联系以外,本书特别突出了列宁的建党思想和哲学思想同文艺和美学的联系。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世界观与主观唯心主义的马赫主义的斗争,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本书都以相应的篇幅作了专门的辑录。建党思想则贯穿于各个时期的始终。因为列宁的文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他的建党思想的发展,都是以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发展为依归的。党内两种政治派别的斗争、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两种文艺和美学思想的斗争,始终交织在一起,列宁的文艺和美学理论便是在这种交织着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内容博大精深,但编者认为主要是三点:党必须在政治上、世界观上、组织上领导文艺和美学,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文艺和美学领域的领导思想,党必须大力造就无产阶级自己的文艺和美学大军。其中第一点,文艺和美学界过去谈得较多,第二、三两点谈得甚少,将三点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似属初次,只算编者的一家之言。但编者这样辑录、编排和表述,对于了解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也可以起到引起注意的作用。
这部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体例不是语录和文选,而是全面辑录,经纬交织。即在全面辑录的基础上,以时期为经,以论述为纬进行编排。
它将列宁的革命生涯分为5个时期(以重大革命事件为标志),各个时期的论述分别编入本时期之内,既可以看出全貌,也可以看出发展脉络,以利于读者用全局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学习列宁的文艺和美学思想,不致将它弄成脱离时间、地点、条件的凝固物。例如每个时期都有《论高尔基》的专辑,不但可以看出高尔基的思想发展,而且可以看出列宁对高尔基的交谊史、帮助史、领导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就是他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发展史。这种经纬交织的体例完全从列宁的理论和实践实际情况出发,不是用本质论、创作论、作家论、艺术论这些框框去套,更不是用文艺心理学、接受美学这些框框去套,大小标题也都用列宁著作的本意和原文,所以比较能够表达内容。5个时期140万言的文献和资料采用统一编号的方法,编为81辑、515组,气势恢宏,的确可以看出文艺和美学的列宁主义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而又条分缕析,便于查找。
经纬交织是本书的编排原则,这不妨碍在这个原则下某些问题作变通处理。例如列宁的文学性杂文和散文,他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典型的论述,关于风格和文风的论述等,都将各个时期的文献汇集在一起,编排在连类而及的某个时期中,以利于读者集中学习。这种做法仍然是从列宁著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与上述框框有别,作为经纬交织的补充,也还是可以允许的。
这部书的第四个特点,是编者作了大量的注释,注文累计十余万言,包括几种情况。
首先是每个时期的前面,都将这个时期国际的、俄国的、党内的重大事件作详细交代,将列宁的行踪作详细交代,使读者明了列宁这个时期的文艺和美学思想是在什么样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接着对本时期列宁的文艺和美学思想的要点作一综述。这与编者在序言和《编注说明》中讲的列宁文艺和美学思想的三大主要内容结合起来看,大体上可以看出全貌的轮廓。尽管编者的看法是可以讨论的,但提出这些看法对读者多少有些参考作用。
某些辑录,编者也加了注释,有的相当详尽。例如第一时期第五辑《〈怎么办?〉》《〈星火报〉与文学艺术》,第二时期第十一辑《坚持严格的党性》,第五时期第六十六辑《批判波格丹诺夫和无产阶级文化派》等,都有详尽的注释。
注释还有一种情况:不是交代历史背景。例如第三时期第二十六辑《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除全文收入这篇文章外,又将另外三篇论旨相同的文章的要点作了详细的摘录,并注明出处。这种做法既节省了书的篇幅,又可使读者了解有关问题的全貌,节省了读者的时间,也不妨碍读者在认为需要作进一步了解的时候按照编者注明的出处去阅读列宁著作的原文。
以上四个特点总起来说就是,文献和资料比较系统详备,编辑形式比较能反映内容。同类书像这样编法的尚属初见。不但文艺和美学工作者,而且科研、教学、新闻、出版、图书馆工作者,以至党的宣传工作者,案头备此一书,向列宁请教,也就不必经常去查阅数千万言的列宁著作及其他有关著作了。
这部书并不完满。例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此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列宁评价非常高,论述也不少,本书编者却没有作专门的编排。列宁论波格丹诺夫的文献也有遗漏。此外还有其他缺点。希望能够在再版的时候予以弥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