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作品——在一次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6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作品
——在一次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管桦
目前在文学领域中,确实存在如何深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如何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的问题。
我和许多作家朋友闲谈时,都认为文学是不能离开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思想和人民的语言的。我儿童少年时代在农村,青年时代在军队过战争生活,全国解放后,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安家落户,兼职,将近十年,“文化大革命”下放劳动几年。现在年岁大了,又有病,还是每年到农村跑跑。我认为这样才能保持朝气,创作源泉才不会枯竭,感情不会空虚,革命的立场不会动摇。对人民有所了解,关心他们的命运,才会增强自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促使我除了创作反映革命历史的长篇,每年都写些散文、诗歌与读者共鸣。所以我在墨竹里有“思念大地之恩泽”题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名叫“大地”是有深刻意义的。
十几年来,许多中青年作家作品的产生,都跟他们下放劳动,“知青”的农村生活,和深入工厂企业采访有直接关系。所以长篇、短篇、报告文学,都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是非常可喜的事。但是有些人脱离了人民大地,便失去了创作生命。艺术也夭折了。个别人走上歧途,他们不是不断地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而是热衷出国和沙龙式的空谈,没生活就瞎编。鼓吹越看不懂的作品才越高。有的说:“我就是表现自我!”有的成了颓废派,个别人成了反革命。因此,立场、观点、思想方法,仍是我们老、中、青作家学习的课题。脱离人民,怎么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呢?
如何反映生活,也是立场、观点、思想方法问题。中国这么大,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你把漫散在全国各处的阴暗面,都集中在一个故事场景里,就变得不真实了,不典型了。因为任何地方都有先进、中间和落后,都有主流和支流。另外,作者还要有个责任心哪!你提倡什么?提倡振奋人心的,给人以鼓舞的东西以激发爱国主义感情呢,还是使读者和观众看了以后灰心丧气,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呢?最近仍有这样的电视剧,看了以后,令人失望。文学作品应是艺术的,美是艺术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们有的作品表现农民,好像是越脏、越丑、越愚昧才像个中国人似的。孙犁同志反映艰苦贫困的抗日战争生活的作品中也塑造了不少优美的形象,连那少女们清脆的笑声,都有着巨大艺术魅力,还有周立波、赵树理等同志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的人却专写人民的脏、丑、愚昧,叫人看了难受、厌恶,至少是艺术上的失败。
关于深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实际上是中国继续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附庸的问题。在文学领域里,资产阶级自由化,使人的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沦落,丧失了文学固有的特征和崇高的使命。电影《战争与和平》的片头语说:“当邪恶形成一种势力的时候,善良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战胜它!”(大意如此)。
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那些犯了错误又改正了错误的同志,但近几年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应有一个重要条件,才能做到这一点,必须坚决彻底地击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