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阅读
  • 0回复

扬子江畔化纤城——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掠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7
第1版(要闻)
专栏:重点工程巡礼

  扬子江畔化纤城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掠影
本报记者 龚永泉 孙健
扬子江畔新崛起一座化纤城——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这是1978年底,国家正式批准上马的重点项目,总投资为25亿元。建成后,年产合成纤维50万吨,相当于1000万亩高产棉田的棉花总产量。用这些化纤同棉花混纺,可为全国每人提供一套衣料。
由于基本建设资金不足,仪化项目曾停缓建。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除前期工程国家已拨款3亿元外,其余由仪化向国内外筹款分两期建设。仪化成了中国最大的负债经营户。
(一)
负债经营,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仪化总经理任传俊说:过去很长时期,我们搞基建没有投入产出观念、利息观念,更没有资金增值观念。负债经营就不同了,除了还债,还需加付利息,因此必须掐着手指头用钱,把有限的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于是,仪化人过起了“小气”的日子:从一个个单项设计开始把关,保证不突破概算;坚决不搞计划外工程、超标准建筑,更不搞重复建设;费用开支上实行“一支笔”审批。“省下的就是赚下的”,仪化仅从设备包装箱上拔下的铁钉就回收了20多吨,回收装箱木材5000多立方米,价值共达83万多元。
仪化一期工程除聚酯、抽丝主体工程外,还包括码头、罐区、电厂、水厂、气体厂等十几个单项工程,总建筑面积为67万平方米。建设这样大的工程,从正式开工到拿出试生产品,只用了3年的时间,而且没有突破总概算。这样的建设速度和效益,在国内重点建设工程中是少见的。
数万名仪化建设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克服了1983年连续阴雨、长江特大洪汛、长时间持续高温和1984年历史上罕见的大雪给工程造成的种种困难,保证工程按质按期完成。
给排水厂是最早运行的公用工程。为提前送出生产水,管道工们有时站在水深齐腰的阀门井里操作蝶阀,启闭一次要摇上几十分钟;涤纶一厂进入机械试车时,热电厂加矾管发生破裂,车间主任带领工人奋不顾身潜入矾水抢修;气体厂年轻的大学生和上岗不久的新工人以桌子当床,用饼干、面包充饥,组织开车,参加调试,还包下了厂内的清扫工作。一位“老会战”动情地说:事情就是这样的怪,真的到了紧要关头,人人仿佛沾上了“仙气”,广大职工所固有的优秀品质突出表现出来,那样的岁月真令人留恋!
现代化的建设并不全是轰轰烈烈的攻坚战,也有寂静无声的奋斗。引进设备仅聚酯部分就有近千台,全部文字资料加起来有七八吨,公司科技人员把这些资料译成中文,并编写了技术培训材料五六十种。
披星戴月整3年,试车时刻快到了。为了确保正常运行,任传俊带领40多名公司机关干部在涤纶一厂整整住了100天,吃住在现场。参加安装调试的联邦德国专家赞叹:“总经理都不回家,看来中国人玩命了。”
1985年是仪化涤纶一厂试生产的头一年,按常规,国家不仅不给生产任务,而且要给试车补贴费。但仪化看到当时市场上化纤原料十分紧缺,便急国家所急,主动给自己压担子,超额完成6.5万吨的原料生产任务。结果非但没有要国家的3000万元试车补贴,反而获得效益1.3亿元。
从这年开始,仪化工程进入了边基建、边生产、边积累、边还债的新阶段。仪化二期工程建设明显加快,涤纶二厂比一厂提前3个月,三厂又比二厂提前3个月。至今年3月中,仪化生产化纤原料累计已超过100万吨,相当于江苏省两年的棉花总产量;实现工业产值90.6亿元,利税18.2亿元,还债13.5亿元,产品销售28个省、市、自治区。主要产品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均成为国家检测样品,其中聚酯切片在去年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获第一名,获国家银质奖。
1989年的年产量猛增到146万吨。仪化跻身于世界大化纤行列。
(二)
仪化的各级干部有一个共识:企业越是现代化,越需职工高昂的积极性。如何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一门大学问。公司的重要对策是:少发奖金,多搞集体福利,花小钱,定人心,赚大钱。中央领导同志视察时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开工初期,建设大军的涌来,造成了副食品供应的一时紧张,镇上的居民抱怨:化纤厂来了,菜都跟着贵起来了。公司陆续投资150多万元建设了300亩地的副食品基地,生产的鸡、鱼、肉、蛋逐年增多。
冬天的江南,室内比冰天雪地的北国室内冷得多。青年人晚上怕钻被窝,早晨怕离被窝。任传俊心里不是滋味。斟酌再三,决定利用热电厂的余热集中供暖。于是,一根根管道把温馨送进了5000多个家庭。公司还多方开辟液化气源,使职工家庭全用上了液化气。
中年知识分子担心的是孩子的前途。仪化是个新企业,仅仅靠自己,中学教育质量难以很快提高。公司便选捷径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把子弟中学改为南师大二附中。公司的经济优势和高校的智力优势汇成了二附中的向心力,一些寄宿在外地亲戚家借读的子弟陆续回来了。
据调查,职工凡中午赶回家做饭的,绝大多数是为了上中小学的孩子。为此,公司建成了快餐生产线,每份一荤一素8角钱,为公司3000多名中小学生和教职工提供午餐……
采访中遇到的一些职工,都对记者说:“我们没想到的,领导想到了;我们想到的,领导办到了,不好好工作对得起谁!”去年,职工提合理化建议914件,有一半被采纳,创经济效益327万元。
(三)
曾有一个时期,仪化公司齐刷刷地有1100多人要求报考法律、中文等文科专业。青年人渴望成才的热情令人欣喜,但一想到拿到毕业证书后的转干和安排问题,一向笑容可掬的任传俊面色严峻起来:“我不能把化纤厂关了去开律师事务所,人才是有合理结构的,不能搞自古华山一条路,要条条道路通罗马。”于是,公司拿出了一个又一个引导性的政策:
——设立青工岗位成才奖。凡连续两年获一等奖,可晋升一级工资。涤纶一厂青年电工张树晶勤于实践,刻苦钻研,编写出8万字的纺丝电气书稿,经专家审定后作为该厂初级工岗位培训教材;通讯站青工周春江进厂7年来,平均每年革新一项成果。他们都获得了岗位成才奖。
——公司内部举办自学考试。对每一工种确定四至五门自学课程,单科或全科合格均给予一定奖学金,全科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作为考工升级的一项依据。去年,12人获得了全科结业证书。
——为高级工开设技师考试,合格者可享受工程师待遇。原只有高中文化的华裕农,靠勤奋自学,1983年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被列入全国总工会编撰的《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辞典》。
在仪化,公司内各种培训班常年不断线。在科技人员中还开展着“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到目前,已申报成果179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996万元。
提高企业素质,也包括提高领导的素质。公司认准了一个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因而,公司级领导再忙,也要挤时间参加培训。总经理参加了国家经委组办的中国高级经营者研修团,赴日本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四位副总经理参加过纺织部办的厂长经理培训班。
仪化有一座28幢简易平房的院落,人们习惯称之为“临建大院”,仪化公司机关在这里一“临”就是9年!目前,这里正在加紧筹办仪化厂史馆,用图片、文字和种种实物,反映仪征化纤城从粮田到“棉田”的历史跨越,展现了创业者艰苦奋斗的风采神韵,反映了中国人民建设四化的聪明才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