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强农固本 治水为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强农固本 治水为先
  程维高
在农业省份河南当省长,最大的困扰莫过于“水”。1987年7月,我一到任就遇上防汛,全省上下如临大敌,异常紧张。7月5日至8月28日,信阳地区连降5次暴雨,滚滚山洪,直泄平原,该区460万亩农田被淹没,5.4万间房屋被冲塌,61人被洪水夺去了生命。省委、省政府接连派出工作组帮助救灾。南涝未除,北、中部大旱又起,于是赶忙动员群众抗旱保秋。秋庄稼收下来,一直是抗旱,抗旱种麦,抗旱浇麦,过春节也不安宁。收了麦子,又是抗旱种秋,抗旱保苗……与此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缺水的“告急”声也频频传来。
水的困扰,我过去感触不深。我长期在江苏搞工业和城市工作,那里江水滔滔,除汛期紧张一阵外,只要筹好资金,引汲得当,水似乎不是主要问题。河南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这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水受季风影响,年内、年际变化很大。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近800毫米,60%至70%集中在汛期,非汛期雨量稀少。枯水年与丰水年的降水量相差3至4倍。河南又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西、南部为山区,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很短,一旦遭遇暴雨,洪水峰高量大,平原河道宣泄不及,常常造成大面积洪涝灾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雨季一过,河道内基流很小,大多数河沟断流,又呈旱象。因此,“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河南自然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
河南水的危机,还表现为水资源贫乏且分布很不均匀。全省年水资源总量为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亩均占有水量仅为全国水平的1/6。北、中、东部农业用水主要靠浅层地下水。
由于长期超采,已造成8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漏斗。西、南部水资源相对偏丰,占全省总量的70%,但多是山丘,水低地高,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为了兴治水利,建国40年来,河南历届政府和全省人民付出了艰巨劳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水利基础仍相当脆弱。全省现有大中型水库107座,其中35座属病险库,多数平原大中河道也亟待治理;不少水利工程配套不完善,维修管理差,破坏严重,效益衰减;过境水开发利用缓慢,引黄灌溉、补源面积近600万亩,年引水量30多亿立方米,不到过境黄河径流量的1/10;山丘区水土流失严重,尚有3万多平方公里需要治理。此外,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逐年增加,水质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全省仍有130万人吃水困难。
水的严峻现实,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水利不兴,农业不稳,整个经济建设也会受到制约。河南8200万人口,90%以上在农村,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农业,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也要靠农业提供积累。而农业要上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利这个基础。
农业推广优良品种也好,完善服务体系也好,增加物质投入也好,如果水利搞不好,缺乏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可能是花功夫越多,损失越大。
基于这种认识,近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水利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建设来抓。大家表示,宁可在自己任期内搞不出什么显赫成绩,也要从河南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出发,下功夫、花本钱把水利这个基础打牢固。省财政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1988年增加水利投资6000万元,1989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4000万元。
今后,每年增加的水利投资要稳定在一亿元以上,并对水利建设工程投资实行保值。市、地、县也都拿出地方财力5—10%用于水利建设。全省已有30多个县建立了水利开发基金。
广大农民群众踊跃投工投劳,采取“有偿转让机井使用权”、“以田代资”等形式,广泛集资办水利。去年我省虽是风调雨顺年份,但各地搞水利的劲头有增无减,全省水利建设无论是规模、进度,还是质量、实效,都是多年来最好的一年。
为了扎扎实实打好水利这个基础,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还确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规划,长期奋斗”的水利建设指导思想,制定了《河南省水利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到本世纪末水利建设的奋斗目标。按照规划要求,我们在治水上要实行抗旱、防洪、除涝综合治理,建设、管理并重。
近期要抓好现有工程的完善、配套、提高,积极发展引黄灌溉、机井灌溉、库河引水灌溉,千方百计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森林植被,统一管好用好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等。现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已下定决心,做到班子变规划不变,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从根本上解决河南水利问题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