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绝处逢生——沈阳冶炼厂勇闯国际市场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国家一级企业风采

  绝处逢生
——沈阳冶炼厂勇闯国际市场纪实
本报记者 段心强
沈阳冶炼厂这一年来的变化令人一惊:
1988年底这个厂还为原料、资金、能源紧缺愁得没法,今年初却报出喜讯:1989年创利税1.08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怎样出现的这一变化?厂领导说:“是逼上国际市场后,走出了搞活大企业的路子。”
拥有1.6万职工的沈阳冶炼厂是国家重点企业。过去国家对他们实行“三包”:原料包进,产品包出,工资包发。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不能再躺在国家身上睡大觉了。沈阳冶炼厂,处在“三老”状况下:当地的有色金属矿是老矿,矿石品位低;冶炼厂是老厂,技术力量强,设备全;东北是老工业基地,75%的企业需要有色金属。冶炼能力强,矿石不足,这是矛盾,如何解决?厂长黄永敬认为,作为冶炼有色金属的排头兵,要敢于到国际市场去竞争,显一显社会主义企业的身手。
黄厂长和他的助手们,在沈阳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多次与外商洽谈,终于在去年初,与跨国公司——马克瑞士等几家公司签订了进口23万吨精铜矿的合同,时间5年,有的是来料加工,有的卖铜还款,方式不一。
矿石有着落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客户的种种苛刻要求。精铜矿来料加工,人家要求回收率必须达到96—97%,达不到标准,按合同赔款。可各个环节存在着不少漏洞:精铜矿海运到大连,在港上风吹雨淋,会流失一部分;火车装卸,会抛撒一部分;厂里大手大脚,还可能损失一部分。为了堵住漏洞,这个厂下大力气强化管理。他们变在厂等货为一路接货:在大连设立海运办事处,租库房,对精铜矿精心保存;派人到车站联系,组织装车卸车;在厂内改革工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派专人监督执行。由于措施得力,损耗减少,不仅达到回收率标准,而且每年节约标准煤3万多吨。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在冶炼厂人人都会说,可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就是紧不起来。和外国人作生意后,全厂上下不得不算这样一笔帐:电解铜多在厂里积压一个月,按现在的生产量计算,就要被罚款2500到3000美元。
这笔帐清清楚楚表明了时间与金钱的关系,从而使大家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一上班,个个精神头十足,谁也不让产品在自己手中耽误一分一秒。副厂长王宝安深有体会地说:“企业逼上国际市场后,就如同开进高速公路,慢了不行,只有坚持按要求的速度往前赶。”
沈阳冶炼厂虽然一直把产品质量当成大事来抓,但罗卜快了不洗泥的事也时有发生。出口的电解铜往往因包装不好,在装运中出现破损,造成客商拒收;有的客户还对电解铜表面不光滑提出意见。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一次次的信息反馈使他们警醒,他们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产品质量。过去供热不稳定,造成电解铜表面不光,现在改为专线供热,稳定温度,使表层改观。在包装上,他们采取两条措施:包装带由窄变宽,加大压力,尽量减少车船的装卸损失;为防万一,在大连海运办事处逐包检查,对破损的进行第二次包装。改进以后,客商非常满意。香港一位客商还发来电传:“你们的产品我们全要了。”
沈阳冶炼厂的胃口越来越大。他们不满足只购买外国的矿石,对澳大利亚的铜矿考查后,与这个国家的民萃德公司联合创办了南太平洋矿产资源有限公司,要建立选矿厂,年产4—5万吨精铜矿,然后运到国内冶炼,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我国镍资源不多,而需求量日益增加,他们得知新西兰有建镍冶炼厂的有利条件,便与新西兰合作,建起了镍冶炼厂。他们还从芬兰引进无氧铜杆生产线,利用自己生产的电解铜加工无氧铜杆……
人们看到沈阳冶炼厂迈出坚实的步伐,预料它有可能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大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