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浓浓的南国春意——汕头特区见闻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浓浓的南国春意
 ——汕头特区见闻之二
本报记者 计泓赓
南国春来早。汕头经济特区外商独资企业透出的春天气息,浓浓的。老板们侃侃地谈着他们事业的发展。显然,他们感到自己投资的选择没有错,他们这步棋走对了。
汕头特区已批准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有108家,占全区“三资”企业的38%。我访问了几位独资企业的老板,有旧识,也有新交。
陈老板的宏图
从名片看,陈锡谦的头衔可真多。一张不够,又递给我第二张。他是锦龙织染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来特区办厂已经6年了。第一张名片印有他在汕头特区和香港7家公司的头衔。第二张名片则表明他在来华投资者中的身份:中国和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理事,汕头特区和汕头市外商投资协会副会长。
“陈先生,您在这儿办厂,满意不满意?”我问。
“不满意?我就不会扩大投资。”他是个爽快人,摊开一张图纸兴奋地介绍道:“1984年我来特区龙湖工业区租房办起的锦龙织染制衣公司,是我走的第一步。其实那时仅仅是制衣,注册时我所以冠上‘织染’两字,就是想在办成功之后再走第二步。这图是我在珠池工业区走第二步的设想。你看,这左边是搞5层楼的炼染厂,现在已建成投产;右边是6层高的制衣厂,将来在龙湖区的厂子要全部搬过去;横上方是12层高的印花厂,旁边还有职工游泳池,共占地2.5万平方米。香港地皮贵,人工贵,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发展。”
锦龙公司做的主要是高档真丝服装,设备技术先进。光制衣加炼染,陈老板已投资1000万美元。现有职工1000人,产品全部外销美、日、西欧。有人说,意大利的丝绸最好,陈锡谦不以为然,他说:“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丝绸是中国著名的传统产品。中国丝绸高档货不是不能做,而是工艺、设备、管理没跟上。我原是这里普宁人,在香港做过12年丝绸生意。意大利拿我国好的白坯绸去加工,价钱比我贵3倍。我回来办厂不光是为了赚钱,也是想为中国人争口气。我引进的炼染、制衣设备相当先进,我要不惜工本达到质量第一流,追上意大利!”
萧老板的工业“城”
63岁的溢兴实业公司董事长萧玉科,比4年前我初见他时显得更年轻了。他是最早的投资者之一,刚来特区登上高大宽敞、明亮通风的通用厂房时,不禁脱口赞道:“噉样规格的厂房在香港系好难揾嘅!(广州话:好难找的。)”这位当年在汕头做草鞋,当过童工和小伙计的老板,60年代到香港在斗室内搞塑料电镀首饰起家,深感在香港寸金之地已舒展不开,听说家乡办起了特区,就回来投资办厂。他们生产的塑料电镀首饰有1200多种,主销欧美,以美国最多,1年外销额达1000多万港元。车间里,那一堆堆光彩夺目的珠玑,色泽各异:金灿灿、银闪闪、象牙黄、玫瑰紫、翡翠绿、白如玉……不光色泽诱人,而且造型别致奇巧,是女士们的心爱之物。原来,当今首饰已不光用来显示自己高贵身份,更讲究什么服装佩戴什么首饰,一个人不可能有许多价值连城而又千变万化的新潮首饰,这真假难辨、便宜精致的塑料电镀首饰便应运而生。正在雕刻机旁做模具的萧老板的二女婿说:“我们不是每年而是每季都要设计几十个模具,可以拼出很多款式,供客户选样。首饰无定型,全靠你的心思并参考别人的佳品。”工厂现有300多工人,外加工点也有三四百人。心灵手巧的潮汕姑娘、媳妇,可以在家里串首饰,这已成为她们的一项家庭副业。
家乡的广阔天地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萧老板“发”啦。他已不满足于租房办厂,他在特区外充公村未来水陆交通枢纽附近,买下22亩地,筹资盖起溢兴工业“城”。特区管委会宣传部的同志对我说:“有眼光的外商都盯住这里哪,因为特区正在向东发展。”
郑老板的配套厂
紧邻特区的潮州凤溪镇,是全国8大陶瓷基地之一,著名的南国瓷乡,主产工艺美术瓷。全镇40家镇办陶瓷厂、360家村办陶瓷厂,不少向特区外商独资企业华达宝陶瓷制作厂供应白坯瓷。1986年我初见华达宝的老板郑士楷时,他只租用特区一层2000平方米左右的通用厂房,雇了200多工人。如今他们的厂房已扩大至6层共1.3万多平方米,工人也增至1500多。去年的政治风波后,他又与特区合资兴办了建华陶瓷厂,引进以液化石油汽为燃料的锅炉式窑炉,生产高档白坯,既干净又省料。我记得,这位来自澳门的潮汕籍老板,在我初访时还有点牢骚,这回听不见了。他说:“在这里办厂,我满意的是可以利用潮州丰富的陶土资源,这里又有传统的彩绘技术,劳力多,培训3个月便能上手。”他还有更满意的事呢。他在凤溪镇又独资办起了一家生产高档白坯瓷的厂,占地4亩,安装4条先进的烧窑生产线,同样也是全部烧石油汽。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厂房已经落成,再过一两个月即可生产,给古老的南国瓷乡披上了时代的色彩。
“不要怕人家赚钱”
三位老板尽管行业不同,共同点是都在滚雪球,扩大投资,扩大生产,由租用厂房发展到自建厂房,由单家工厂发展到自办工业“城”,由中间性生产发展到配套生产。花香蝶自来,地灵草木盛。汕头特区“三资”企业办得好的远不止这三家,说明特区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吸引力在不断增大。
“这样岂不是钱都让外商赚去了吗?”有人担心。汕头特区一位老领导倪克屏说:“不要怕人家赚钱,从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讲,我们并不吃亏。他们来这里投资感到满意,尝到了甜头,就不会把钱都拿走,就会放心地在这里扩大投资。至于税收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实践中会得到合理解决的。”潮州凤溪镇的领导认为,华达宝厂引进的技术设备,第一次打破了烧窑用草用木柴的老传统,烧草只能烧出低温瓷,烧油才能烧出优质的高温白坯瓷,才能有出口的竞争力,在技术上是一次飞跃,可以带动全镇的陶瓷生产,开拓人们的视野,当然,还可增加镇上的收入和就业人数。
政治上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港澳客商中不少人是爱国爱家乡的,去年的政治风波后很多人都没有走。去年6月8日,萧玉科还在特区庆祝开工5周年呢。台湾独资昌泰制鞋公司不光自己扩大生产,还带来了3家。这样的辐射作用不正是越大越好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