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塞缪尔·贝克特——本世纪现代派文学大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8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人物春秋

  塞缪尔·贝克特
——本世纪现代派文学大师
  曹玉如
饮誉当代国际文坛的现代派文学巨子塞缪尔·贝克特不久前悄然辞世。他的至亲好友遵从其不尚奢华,淡泊处世的性格,在巴黎蒙帕斯纳公墓为他举行一次极为简朴的葬礼,没有神父,也无悼词,只有送葬者的哀思和悲痛。
离墓地只需步行十分钟便可到达的利拉园咖啡厅,历来是文人雅士聚会的沙龙。贝克特也曾是这里的常客。为了纪念他,在那张他常坐的桌子上将要钉上一块刻有贝克特名字的金牌。他将同也曾来休憩过的革命导师列宁和绘画大师毕加索一道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贝克特1906年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他才华横溢,构思奇特,是一位创作多面手,既写小说,也作诗歌和剧本。他在这些方面的创作意识和风格,深受古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19世纪俄国文学家陀斯妥也夫斯基及其同时代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等名家的影响。英国颇有权威的《世界名人传记百科全书》赞誉他为“本世纪最具独创性和最重要的作家”。
贝克特的创作生涯始于20年代末期。他一生写了6部长篇小说、20来篇短篇小说、大量诗歌及1部评论著作以及其他一些作品。他的著作反映了二次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与虚无主义心态。1930年,贝克特发表诗作《婊子镜》,次年出版评论集《普鲁斯特》(法国名作家)。他的首部长篇力作《墨菲》问世于1938年。1937年,他自爱尔兰迁居巴黎。二次大战结束后至50年代初,是贝克特的创作高峰期。这时他已改用法文写作。他的几部脍炙人口的剧本如《等待戈多》和《最后一局》皆出于这一时期。他在同时期发表的三部曲小说《马洛伊》被某些评论家誉为本世纪的杰作之一。
贝克特也是一位戏剧改革家。评论家常将他与易卜生和契诃夫相提并论。有人把他的《最后一局》比作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他的戏剧影响了西方整整一代剧作家。西方评论家认为,他的戏剧受到普遍欢迎是由于他揭示了生活的外壳,表述了对存在的极为实在的看法。
他的作品受到普遍欢迎的另一原因是,不同心态的人对他的作品可以作不同的解释。而作者本人在他一生中是从不透露创作意图和作品寓意之类的东西的。
随着贝克特日渐衰老,他的作品,包括剧作越来越短。英国剧评家平特说:“这是由于他的形象思维日渐匮乏,他的艺术素材日渐精炼和浓缩。”
1960年在纽约首演的《克拉普过去的录音带》,剧中只有一个角色,这位眼睛几乎失明的老人在舞台上对着自己30年前的录音喃喃私语,显然他已不理解自己青年时代说过的话。1970年首演的《呼吸》可以说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作品。这个剧不仅没有情节,甚至没有角色。当然也没有对话和动作,舞台上一片漆黑,一束光照在几个垃圾筒上。一个婴儿的尖叫声,伴随着放大了的沉重的呼吸声。全剧仅35秒钟。创造了戏剧史上的最短纪录。80年代他还出版了好几部著作,1989年3月他发表了最后一部作品,记录了一位老翁的反省,据说全文仅1801字,只印了200份,每份售价1720美元。文字精炼到一字值1美元。贝克特就是这样“注定以挖掘自己生活的碎片并一次又一次地将它们抛出,以度过自己的残生”。这是作者自己的话,也正是他的自画像。
正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振奋起来”,加之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贝克特荣获了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剧评家平特说:“贝克特是站在现代派文学最前列的人,他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他是一位十分大胆的勇士”。
这位形同竹竿、不修边幅的作家,一生深居简出,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就连诺贝尔文学奖都是托朋友代领,自己躲到了突尼斯,以逃避记者们的采访。他80寿辰时,各地为他举办了多种纪念活动,什么读书会、戏剧节……他一概拒绝出席。为了尊重本人的隐居习惯,他去世的消息也是在安葬后才公布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