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总理夜访居民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9
第1版(要闻)
专栏:

  总理夜访居民家
新华社记者 陈毛弟
4月17日晚。上海虹桥路216弄一带静悄悄,只有几户人家的窗户里,漏出些光亮。忽然,一阵轻轻的叩击声,在路边的一间小屋门上响起。屋里的女主人问:“啥人?”
“我们是市里的同志,想来看看你们。”
“啥事情?我们已经困觉了,侬有事找居委会去吧。”
为了不影响女主人的休息,来人敲响了另一家的门。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正搂着孩子在床上看电视。丈夫听到敲门声,不知什么事,连外衣也没有穿,就连忙出来开门。门一开,站在他面前的竟是李鹏总理和朱镕基市长。
他顿时有点手足无措,对着里面喊:“是李总理和朱市长来了!”
住房难是上海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李鹏总理这次来上海视察工作,就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去看几户上海的普通人家,看看他们的住房情况,和他们聊聊家常。
4月16日上午,他为上海30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剪彩后,就由朱镕基和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陈锦华陪同,走访了几户“石化人家”。17日晚上,他又提出去看看居民,但叮嘱不要事先通知,以免惊动人家,更不要向有关方面打招呼。
八点过后,李鹏和朱镕基一行合坐一辆面包车,沿着虹桥路驶去。行驶到216弄口,他说,就这里下车吧。
总理作客的第一家,男主人是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食堂工作人员,主妇在宾馆工作。
李鹏总理的到来,使他们措手不及。
总理坐下后问:“你姓什么?做什么工作?”
“我姓朱,叫朱勤勤,在医科大学一个研究所里工作。”
李鹏听了,笑着对朱镕基说:“你姓朱,他也姓朱”。几句话,就把主人的拘束感消除了。
接着,李鹏亲切地与主人聊起了家常。他抬头打量了一下房间问:“你们的房子是哪里的?多少面积?房租多少?”
朱勤勤回答:“公家的,18平方米,房租4元多,蛮便宜的。”总理又问:“这几年生活过得怎样?”主妇李彩萍笑着说:“这几年好过多了。”
李鹏看了看房间的摆设:“是不错,有彩电、录像机,冰箱有没有?”有人说:“冰箱就在您身后。”李鹏问:“你们夫妇俩一个月挣多少钱?一个月储蓄多少?”朱勤勤一一作了回答。这时,李彩萍发现朱镕基市长还站着,嗔怪丈夫说:“快点端凳子给朱市长坐。”当听说这房子比较老不能改造时,朱市长笑着说:“你拿点钱出来,我给你造房子怎么样?”
朱勤勤夫妇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朱镕基解释道:“你出30%,我出70%。你放心,你的钱将来会还你的。”
李鹏说:“这是集资的办法。”接着,李总理又上楼看望另外一家。楼上住着徐龙、王莉萍夫妇,还有他们的母亲、退休房管工人陆惠芳。
此刻,婆媳们正在看电视,听见楼下有声响,陆惠芳走到楼梯口看,有人告诉她说:“是李鹏总理来了。”她忙回到房里,对儿子、媳妇说:“李鹏总理来了。”儿子根本不相信:“姆妈,你不要瞎讲,总理怎么会到我们这里来。”话刚说完,李鹏总理已跨进他家的门。
总理和市长一坐下,就向他们问长问短,还抱起才四个月的小毛头,让随行的同志拍了照。
住在6号的上海手表三厂女工姚美娟正在屋里忙着,想不到总理会走进她家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李总理看到房间这么小,关切地问她家有几口人,怎么睡法?姚美娟说:“五口人,女儿和婆婆睡一张床,儿子睡一张小床,我和丈夫睡在阁楼上。”她的丈夫、上海合成洗涤剂厂工人张关根说:“我们24岁那年支内去了安徽,13年后回上海,没房子,就这样将就住。因为房子小,到处塞满了东西,要抓个老鼠都难了。”
总理听了,很不安。姚美娟说:“我们吃的用的都心满意足了。就是房子不行。”李总理点点头说:“这房子是差,但慢慢会解决的。人民自己出点钱,国家多出一点钱。你们的市长在抓这件事,就有希望。”朱镕基说:“有总理关心,就有希望。”夫妇俩感动地说:“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总理、市长。谢谢你们来看我们。我们真幸福啊!”
李总理作客的最后一家是都在公交公司工作的张荣根、周丽娟夫妇。
夜深了,李总理要告辞了。几户人家的大人小孩争着出门相送。李总理说,外面天气凉,不要送。他们执意不肯,直到总理乘坐的面包车渐渐远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