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苏联航天技术的经济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19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苏联航天技术的经济效益
  胡锡进
三十多年来,苏联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航天技术带动了其它科技领域的发展。然而近年来,一些人对航天技术的经济效益提出质疑,引起一场争论。持肯定意见的人举出大量例子,极力维护苏联航天事业的声誉。苏联官方近一两年也公布了一些有关资料,这些资料表明,苏联航天事业确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前景尤为乐观。
目前,苏联航天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和其它航天器材的成本逐年降低,运载火箭与“联盟”号载人飞船的成本加在一起仅为一千万卢布左右,相当于一架现代化客机的价格。宇航器材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有效负荷进入太空的成本也在降低。今年二月进入“和平”号空间站、至今仍逗留在那里的两名宇航员,在载人航天史上第一次实现直接赢利性飞行。他们的工作计划包括首次工业性生产昂贵的超纯度太空材料等项目,完成后可赢利二千五百万卢布。太空材料目前供不应求,苏联计划一九九一年起形成批量生产,仅此一项一九九五年以前便可赢利三十至五十亿卢布。据报道,一九八八年苏联宇航研究开支为十三点四三亿卢布,收入约为二十亿卢布,实现了收大于支。研制十三年、耗资一百四十亿卢布的“能源—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系统可望在二○○○年前收回全部成本。
苏联的航天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如“能源—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系统的技术导致了“安—二二五型”巨型飞机的问世。这种飞机已被用来空运钻井架、精馏塔等重量在二百五十吨以下的巨型构件,运输成本低于其它机种百分之三十。这套系统的科研人员还研制出八十多种机器制造业急需的材料。此外,航天技术从根本上改进了铝、耐火和陶瓷材料的冶炼制造技术,改进了对各个部门都至关重要的焊接、密封浇铸等工艺。
航天部门向地质、农业和其它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是多方面的。如“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几乎每天都向渔民提供鱼群的准确坐标,每年使渔业部门获益两亿卢布。以气象卫星资料为依据的天气预报每年可得经济效益五至七亿卢布。由一百多座大型太空通信站和通信卫星组成的广播电视、电话、电报及报纸版样信息传递系统保证了这些部门的高效率工作,每年的经济效益在五点五亿卢布左右。目前,科学家们正计划将数颗十八吨重的新一代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彻底解决国家长途电话网的问题。这项计划的费用仅为传统方法费用的百分之十。
近年来,苏联航天部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赚取国家急需的外汇。一项业务是利用“和平”号轨道空间站为外国公司的科学试验提供微重力技术条件,另一项业务是让外国宇航员搭乘苏联飞船进行太空考察,每名宇航员飞行八天收费一千万至一千二百万美元。这两项业务都已签订许多合同,英国、奥地利等国的宇航员现已在苏联接受训练。此外,苏联还向国外提供太空拍摄业务,由于照片的分辨率高且价格低廉吸引了大量客户。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苏联也已签订了一些合同。
主张继续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的专家们普遍强调,航天事业的经济效益除了直接的以外,许多是间接的、长周期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主要是由于对航天事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不甚了解。同时,他们也承认,航天部门内部确实存在一些浪费现象,需要进行调整,树立面向经济、讲求实效的思想,并朝着部分飞行实行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的方向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