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农村礼多令人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11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农村礼多令人忧
眼下,在苏北农村,来往之礼确实多。就从孩儿哇哇坠地说起吧:12天后,亲友要出“改案礼”;满月时,亲友又要出“满月礼”;有些娇儿留长发、扎小辫,待到6岁或12岁时,亲友还要登门出“剃毛头礼”。男婚女嫁的“见面礼”,“定婚礼”,“结婚礼”。此外,还有生日、节日、祝寿、丧事、建房、乔迁、升学、参军之时的名目礼。甚至有些农户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或者耕牛生下一头小牛犊,亲友也要出礼贺喜……
随着礼节的名目与日俱增,礼额也在“逐步升级”。村民们说:70年代初,一次礼额一般为5元,多则10元,少则2至3元即可。如今,一次礼额一般为15元上下,多则几十元、上百元。据调查,一般农户每年出礼都在20次左右,多则40余次,以每次15元计算,一年光出礼这一项就要花去300—600元。城头林柴场一农户,1989年生产收益2000余元,全年出礼45次之多,礼额高达800余元。
在农村,除了丧事外,一般出礼,多为喜事。喜事本应洋溢喜气。然而,由于礼多、礼重,一些乡民每每见礼怵头,望“喜”生“悲”,忧心烦恼:一是礼薄怕丢脸。不出礼,怕人看不起,出少了,又怕人说闲话。于是硬着头皮,以“喜”掩忧,违心攀比;二是家庭闹别扭。夫妻双方,各自都有至爱亲朋。什么礼该出,什么礼不该出,出多少为宜,夫妻二人常常各执己见,以至唇枪舌剑,大动干戈;三是亲友酿矛盾。亲友之间,一方常因对方一次“漏礼”,或者某次“礼轻”而产生隔阂,结下疙瘩。此外,由于把大量的钱款用于出礼,在增加对农田的投入、扩大再生产时,好多农户往往力不从心,有苦难言。频繁而高额的礼节,犹如一根绳索套在乡民的脖子上。
          (1月20日《新华日报》胡昌方文 徐有张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