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在粮食增产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全国商品粮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0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在粮食增产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全国商品粮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本报北京4月20日讯 今天,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农业部正式确定北京通县、辽宁昌图县等24个县(市)为“七五”期间第三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至此,我国大型商品粮基地县(市)已达275个(其中3个县为重复投资)。
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88年增加81.5亿公斤,其中132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增产45亿公斤,占全国总增量的56%,充分显示了基地县的示范带头作用。
为了持续稳定地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国家从1983年开始到去年年底,拨出专款,采取中央与地方联办,投资与效益挂钩的办法,根据我国种植业发展的行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主要产粮区选建了253个商品粮基地县,目前大部分商品粮基地县进入了投资效益发挥期,粮食连续几年稳定增长。就是在全国粮食生产徘徊期间,基地县也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
商品粮基地县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一些省区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区。如湖北省22个商品粮基地县去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23.3亿公斤,占该省去年粮食总产量的51%;比1988年增产9.9亿公斤,占全省总增量的66.6%;向国家交售商品粮51.3亿公斤,占全省商品粮总量的76%。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和地方建设的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的产量,已占到全区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所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区的80%。
几年来,商品粮基地县所以能够持续稳定增产,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基地县建设中,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农民无力办到而又迫切需要加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硬投入”与“软投入”结合,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据统计,7年多来,国家和地方联合投资达14亿多元,重点进行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小型农田水利和改造中低产田等关键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的完成,不仅直接改善了粮食生产的条件,也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使基地县具有较强的采用、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据统计,几年来这些基地县生产良种8.75亿公斤,引进优良品种548个,良种推广面积达1亿多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80%—90%;培训农民技术员2657万人次;推广新技术2937项;改造中低产田2400万亩;改善、扩大灌溉面积5500万亩,占基地县耕地面积的1/4。
今年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是:加强领导,巩固提高,挖掘潜力,发挥效益,在夺取今年粮食丰收中继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据农业部副部长陈耀邦透露,今年全国粮食计划产量为4125亿公斤,比去年增加50亿公斤。其中商品粮基地县计划粮食播种面积3.5亿亩,占全国计划播种面积的20.7%;计划总产1079亿公斤,占全国总产的26%,比去年增产45亿公斤;提供商品粮374.5亿公斤,占全国合同定购数的68%,比去年增加18.35亿公斤。
刚刚确定的24个商品粮基地县中,有粮食年产量超过10亿公斤的昌图、梨树等产粮大县;也有黄冈、桓台、通县等平均亩产超过750公斤的高产县,其中一些县经过三五年努力,有可能成为“吨粮县”。
                         (那日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