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献身于苏中友好事业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0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苏联通讯

  献身于苏中友好事业的人们
本报记者 周象光
四月的莫斯科,树枝吐绿,草色青青,春意正浓。李鹏总理即将访问苏联的消息公布后,在人们中间迅速传开。有关的接待单位正在进行紧张的筹备工作。
苏中友好协会是联结两国人民的纽带,设在市中心加里宁大街一座老式的花园小楼内。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五十年代曾在中国担任苏联在华专家总负责人的阿尔希波夫。他虽然早已从政府副总理的岗位上退下来,却依然为推动两国的经济合作到处奔走。他对李鹏总理即将来访感到分外高兴。他说,早在五十年代在丰满发电厂就曾见过李鹏,那时李鹏是发电厂的总工程师。
老人又深情地回忆起当年在中国的往事。他说,我非常珍惜同中国的关系。我们两个大国彼此相邻,怎么能不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呢!他深信中苏两国领导人的会谈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中国桃李满天下的宇航专家斯特拉热娃教授同当年的中国学生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她正在服用蜂王浆,那是中国学生听说她腿脚有些不便时特意送来的。她感到自豪的是,她当年的学生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界的骨干。她认为,中国总理访问苏联将使两国关系向前迈出一大步。她尤其希望两国领导人的会谈能够推动两国航天、航空领域的合作。
苏中友协理事会主席齐赫文斯基是位著名的汉学家。他说,苏中友协的积极分子正以急切的心情期待着同中国总理见面。齐赫文斯基认为,此次两国领导人的会晤不仅会取得具体的成果,还将标志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米洛夫是苏中友协新一代领导干部,担任秘书长职务。他年轻、干练,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对他肩负的重任充满极大的热情。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友协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从事具体工作的却只有两个人,工作十分繁忙。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了友协今年庞大的工作计划,逐一介绍将要派出或来访的代表团以及将要举办的各种展览会和纪念活动。
莫斯科广播电台华语部集中了一大批懂中文的人才,既有老资格的汉学家,也有中年和青年人,可以说是“三代同堂”。为了及时、充分地报道李鹏总理对苏联的访问,他们正在紧张地进行准备。电台副总编辑刘明说,今年七月一日是莫斯科广播电台创办华语广播五十周年。他希望通过李鹏总理的访问和华语广播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已经退休的原听众来信部主任叶米里扬诺夫现在以普通编辑的身份继续留在来信部工作,同一位年轻姑娘安娜·巴格莱共同处理中国听众的来信。安娜虽有些腼腆,然而她的名字在中国听众中却广为人知。在每月收到的一百多封听众来信中,有不少是指名写给她的。他们细心地解答听众提出的问题,以此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华语部的主任编辑马琴科是位中年妇女。她年轻时的志愿是学习阿拉伯语,但考大学时却被汉语专业录取了。当时为此不知哭了多少次,可是一开始学中文,她就爱上了中文,更热爱中国。她说,现在我真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职业,可以把我的力量贡献给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事业。
去年举行中苏高级会晤时,邓小平同志曾说:“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在苏联,这句话常被引用。苏中人民的友好事业正在代代相传。
齐赫文斯基强调指出,虽然苏联出现了“意见多元化”,各种意见相互对立,但是,在加强苏中友好合作方面,大家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因为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报莫斯科四月十八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