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先抓“龙头”——汽车工业如何走出低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0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先抓“龙头”
 ——汽车工业如何走出低谷
本报记者 林钢
今年一二月份,汽车工业形势依然严峻。
如何才能走出谷底?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领导带队,兵分5路,到基层调查研究。他们看到,如果说资金紧缺使企业陷于困境的话,那么市场长期疲软正在给企业以致命的打击。财政部一个调查组到“一汽”听取意见,一位厂领导谈了4点:一、鼓励适度消费;二、搞活流通;三、调整结构;四、放宽政策。四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汽车工业走出谷底,得从启动市场入手。他的意见是有代表性的。
企业为度过当前难关可谓千方百计,殚精竭虑。不是没有人要汽车。许多单位急需汽车,也想买,但没有钱;另有一些单位有钱,但不能买(控办不批)。于是那位厂长就发出了“鼓励适度消费”的呼喊。他说:用限制消费求得平衡是消极的办法。搞活流通是对物资部门说的。汽车畅销时,流通企业赚的钱比生产企业多,后者一直认为不合理。汽车一滞销,物资部门则连指令性计划内的汽车也收购不足,起不到蓄水池的作用。生产企业当然有意见。经营部门则叹苦经说,由于贷款利率高,一辆车只要2—3个月卖不出去,就无利可图了。何况,把汽车积压在企业,和积压在商业仓库区别不大,只是汽车搬家,也不解决根本问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都不敢贸然接受银行贷款。双方在这点上是一致的:盼望国家采取措施,启动市场。
国家对社会集团购买力的严格控制,的确起到了从宏观上调控市场的作用。“汽车热”已然降温。然而从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还看到另一面,目前的“社控机制”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太迟钝,有待完善。当汽车市场已经很不景气,产品严重积压(到去年底,汽车产品积压已超过10万辆,占用资金约50亿元),还不适时调整,于是,好政策就引出了负作用。
常听汽车行业中人这样说:汽车是按国家计划造的。造了车,不让买,不让卖,难以理解。这几年,他们一直在探索需求平衡的新机制,呼吁建立一种生产、销售和控购一条龙的管理办法。当务之急则是希望分类、分层次地适当放宽“社控”。
我到物资部门采访。一位总经济师斩钉截铁地表示:启动市场,最有效的措施是加速老旧汽车的报废更新。据了解,全国现有汽车保有量500多万辆,需要更新的有80万辆。他说,今明两年治理整顿期间,如果每年更新15万辆汽车,市场购买力就可提高20%,便可使大批汽车厂任务饱满,市场激活,国家增收。
各类汽车都有合理的使用寿命。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是国外治理汽车市场疲软常用的好办法。我国由于汽车工业规模不大、品种少、供不应求,从上到下都缺乏更新的观念。多数用户是无限期地维修使用。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的。它加剧了本来已很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还加重了车祸、噪音、污染等公害。汽车市场人为地缩小,到头来受损害的还是企业,形成恶性循环。据抽样调查,行驶50万公里的老旧车如继续运行,则效率下降30%,保修费用增加35%。一辆中吨位卡车平均每百公里的油耗高达33升。数十万辆老旧汽车继续运行造成的能源浪费是一个何等惊人的数字!我们应该算算这笔帐。
总结过去的经验,这位总经济师还建议:鼓励汽车厂自己更新本厂产品;增加买方更新贷款;更新是以旧换新,不增加公路流量和压力,因此,免征交通附加费是合理的;还一定要加强交易市场的管理,做到更新一辆,报废一辆,严防报废车倒流。
在汽车交易中,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认为购车税、费负担太重,征收的随意性也太大,是不利于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因素。这个地方收了横向基金配套费,那个地方也开征。税、费只见增,不见减。有的税、费,是在“汽车热”时出台的,意在调节市场、抑制过热消费,如今汽车市场跌入低谷,还照收不误,就不合适了。至今没有一个部门来考虑免收、减收或暂缓执行。南京汽车制造厂作了个调查,单位用户购买一辆跃进牌汽车,一年需交纳25种税、费共达1.5万元。购置附加费、临时牌照税收了,再收正式牌照税;临时保险费交完,再交正式保险费;还有过桥费、过路费……有些用户,本想报废到期旧车,但因怕买新车税、费太重,只好作罢,继续让旧车超期服役。这个问题,是否也应在清理整顿之列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