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庄稼汉之苦有谁知——可可价格暴跌给科农民带来的损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0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科特迪瓦通讯

  庄稼汉之苦有谁知
——可可价格暴跌给科农民带来的损失
本报记者 杨汝生
“我的女儿不能再去上学了,不是孩子不愿读书,而是今年的收成换来的钱太少了,连她们买书和练习本的钱也供不起了”,“如果可可的价格不能提高的话,学生的书本也该降点价呀……”阿博搓着长满老茧的双手,苦涩地这样对人说。他现年31岁,是5个孩子的父亲,家住离阿比让14公里的奥托普村,经营着一个面积只有1公顷的可可园。
往常年份,阿博卖可可的收入完全可以维持全家的生计,衣食住行都没有问题。每当开学时,孩子们都换上崭新的衣服,高高兴兴地走进学校。可是去年,他生产了210公斤可可豆,一年辛劳还没换来5万非洲法郎。收入的骤减已使他负了债,不仅孩子无法继续读书,全家的生活水平也下降了许多,大米已是珍稀食品,天天都吃大蕉和木薯。
阿博的哥哥达尼尔的情况也不比他强多少。他原是中学的史地教师,前几年可可的黄金季节期间,他自动放弃了“铁饭碗”,回乡开辟了12公顷的可可园,雇了5个布基纳法索农工。那时的收入十分可观,他不仅修了新房,还买了汽车,可现在连汽油也买不起了,他不得不坐公共汽车。几个农工也因他付不起工资,纷纷卷起铺盖离去。
阿博和达尼尔只不过是科特迪瓦千万个可可农之中的两个,他们的情况代表了科广大农民的处境。可可种植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每棵树从插枝到结果要好几年时间,凝聚着农民的心血和汗水。可可果采撷下来之后,先将里面的可可豆剥出,然后还要进行发酵处理,几天之后取出晒干。这期间必须特别精心,要在烈日下不停地翻动,否则就会发霉变质。若遇上阴雨天,那就更糟了,许多可可果在树上便烂掉了。
可可种植者决定不了可可的价格,在伦敦、巴黎、纽约国际市场上,它是由西方的老板们决定的。他们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不惜损害可可种植者的利益,拚命压低可可价格,以至到了可可农无利可图的地步。科特迪瓦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之一,年产可可8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年消费量的1/3。科特迪瓦有100万可可农,大小种植园20多万个,全国人口的一半依赖可可生活。70年代国际市场上可可的价格很好,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各项事业显示生机,农民的收入也翻了几番。进入80年代之后,可可价格处于下跌趋势,到了1987年甚至低于生产成本,国家和农民都蒙受重大损失。
为使可可争得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博瓦尼总统几次前往欧洲,与国际投机商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在国内维持原来的可可收购价格,拒绝损害可可种植者的利益。1987年7月科与国际市场闹翻,决定停止出售可可,以期待价格的回升。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扭转这种局面,反而使本国遭到更大的损害,因为国际市场上可可供过于求,科不出售别国照样出售,价格不但依旧很低,贮存的可可有的霉烂,售价反而更低。
到1988年年底,科政府不得不改变战略,将60余万吨库存可可全部低价售出。去年6月30日,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法国政府的说服和压力下,科政府不得不宣布将收购价从每公斤400非洲法郎降至250非洲法郎,10月又降到200非洲法郎。尽管政府规定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压低这个价格,但一些外国收购商人常以质量欠佳为借口,拒绝用政府规定的价格收购,农民从出售每公斤可可中实际得到的只有100到150非洲法郎。
今年,国际市场上可可的价格仍无回升的希望,有的可可种植者失望地说:“若还是这样下去,只有把可可树砍掉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