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发掘生活中的美——故事影片《哦,香雪》的诗效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0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发掘生活中的美
 ——故事影片《哦,香雪》的诗效应
赵葆华
时下,不少影片追求刺激而不讲究美。强刺激、大跌宕、浓情感似乎成了解决电影经济困境的万应灵药。美,被冷落了。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新作——故事影片《哦,香雪》(编剧:铁凝、谢小晶、汪流,导演:王好为),像一首富有情趣的散文诗给银幕带来了清丽、淡雅的美。影片女主人公香雪,是个普通的山村女孩,她就像她所在的台儿沟的青山、小溪一样,蕴含清新、质朴之美。她淳朴:向列车上的旅客卖自家产的柿子和鸡蛋,从不讨价还价,总是说,“你看着给吧!”尽管她知道家里是多么缺钱!她善良:老画家给她画了幅肖像速写,她要回报,冒雨给老画家送来一筐新鲜玉米棒。她懂事:把好吃的(只不过是纯玉米面窝窝头)留给爸爸,自己吃差的。她不怕同学们笑话自己土,自己穷,在众目睽睽之下,啃杂面黑窝窝头,用爸爸做的木质文具盒。她像大山里的小溪一样单纯,灵魂没有受到一点儿污染。影片中所展示出来的香雪身上的这些人性美,无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影片并没有止于此,香雪身上同时萌发着现代人的追求。这集中表现在香雪对大山外面世界的向往,对新的生活、新的文化的向往。把这种向往变成现实的途径是香雪的努力学习和勤勉劳作。于是,我们看到香雪石滩开地的动人画面和对文化渴求的强烈情绪。她一次又一次地去看火车。她好奇地向旅客打听:“北京的大学要台儿沟的么?”她的女伴儿关注列车上城里人的服饰,她却注目于旅客的书包、文具盒……
这一切都统一在她淳朴的本性和传统的美德之上,使之构成为整体和谐的美。这种美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净化人们的灵魂。
影片表现的是大山皱褶中的小村和小村中不起眼的少女,它细腻地描绘了那平和宁静的小村,那和睦亲爱的家庭。也许这是喧嚣的都市生活所缺少的,疲惫的灵魂所需要的。影片正是在反复咏唱这种田园牧歌的基调上,呈现出香雪及伙伴们向往新生活的变奏,从而构成了一种单纯却繁富的美感。
影片对香雪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美,采用的是诗化手法。影片随处可见诗的象征。那大山皱褶中的小村,那崭新的台儿沟车站,都具环境的象征意义。大山中的小村寓意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状态的生活。台儿沟车站则意味着新生活的起点。那北京开来的火车,则象征着山外面的世界。火车每次在台儿沟车站停车一分钟,这五彩缤纷的一分钟,激活了香雪和伙伴们的心。那令香雪渴望的塑料文具盒,显然已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爸爸本想不断用鸡蛋去换牛犊,香雪则用来换文具盒,这也具有诗的象征意味。那位突然出现在香雪面前的老画家,他对美的发现的阐释,也是影片创作者的自白。北京开来的火车几次停在台儿沟小站,引得香雪等几个少女们几次来看火车停站。这就像一个诗句的反复咏叹。它是一种递进式的重复,既推进故事,推进时间,又累积情绪,累积诗意。香雪等女孩第一次看火车进站,充满着惊奇。这突兀而来的庞然大物令少女们同它保持一定距离。火车离去时,“砰砰”的关门声给她们留下无尽的新事。香雪等人第二次看火车进站的情绪则转换为羡慕。凤娇羡慕城里女人的头饰,朵儿羡慕车厢里的电风扇,香雪则羡慕坐在车窗旁一位乘客的书包。第三次看火车进站则出现了交易。香雪和凤娇等女孩向乘客出卖自家的柿子和鸡蛋。第四次看火车进站则发展为交流。香雪和伙伴们渴望同城里人交流思想和情感。以至于凤娇单向地把诚挚的朦胧的爱情交给了列车员“北京话”,香雪渴望得到文具盒而被火车拉出了站。城里人开始惊奇地发现了这群心地纯洁得一尘不染的女孩们是多么的美丽……
影片中整齐明亮的火车站与错落简陋的小山村,准时进站的火车与农家悠闲式的擀毡,镇上中学生的午餐方便面与香雪迟迟疑疑然而终于拿出来的黑面窝头,这一组饶有意味的镜头,暗含着乡村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比。这种对比,造成两种文明形态的碰撞,强化了诗的氛围。
导演王好为就像一位深情的诗人,用摄影机把她献给故乡,献给少女,献给时代的美好诗句,写在了中国银幕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