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富于学术价值的译本——读田德望译《神曲·地狱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0
第8版(副刊)
专栏:

  富于学术价值的译本
 ——读田德望译《神曲·地狱篇》
吕同六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小说家萨凯蒂,在他的《短篇小说三百篇》中,描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一名铁匠,一面叮叮当当地挥锤打铁,一面琅琅背诵但丁的《神曲》。足见《神曲》一经问世,便在意大利不胫而走,家喻户晓。据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时常朗读《神曲》,且能背诵其中许多名句。可见《神曲》已然超越时空,具有了久远的魅力。
不过,《神曲》的诗韵太过优美,结构太过谨严,长达14233行的诗作,完全按照三韵句和十一音节的格式,连锁押韵,一押到底。说实话,要把但丁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译成汉语,真是难于登青天。因此,日前读到田德望教授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神曲·地狱篇》,喜悦与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田译无疑把我国对《神曲》的介绍与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是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意大利大学者克罗齐则从审美角度评论,“但丁是一位天才”。具体到《神曲》,鉴于它的艰难深奥,学者们的探究颇多歧异。黑格尔认为《神曲》是基督教中世纪的史诗。有人说它兆示了中古文明与意识的危机。也有人说宗教改革乃《神曲》的主旨。近来更有学者断言,《神曲》的主题是宣扬政治复仇,因为诗人把他憎恶的教皇、政敌统统打入地狱,接受酷刑,而又在天堂中为他推崇的皇帝预先留下了荣耀的位置。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东西方的阻隔,使中国人认识这位大诗人要晚得多,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但丁被中国维新派奉为革命的先驱者,受到讴歌。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们,对但丁怀有更亲切的感觉,对《神曲》有着更深切的理解。青年时代就读过《神曲》的鲁迅,“钦服”这位“伟大的文学者”。他在《摩罗诗力说》中写道:“迨兵刃炮火,无不腐蚀,而但丁之声依然。”茅盾30年代发表题为《神曲》的文字,把《神曲》同屈原的诗作比较,剀切中肯地指出,“这东西两大诗人中间有着不少有趣味的类似。”
《神曲》最早的中译本当属钱稻孙的译文。1921年,为纪念但丁逝世600周年,他在《小说月报》发表《神曲》《地狱》前三歌。译者采用骚体,汉意对照,行文古雅。
1939年至1948年,王维克用散文译出全部《神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解放后多次再版,印数累计高达60余万册。1959年,朱维基翻译的《神曲》问世,这是一次用现代自由诗体翻译但丁巨著的可贵尝试。
谈及《神曲》的翻译,我想提及两位不该遗忘的译者。40年代,诗人于赓虞曾翻译《神曲·地狱篇》,惜因战乱未能付梓。60年代,北京大学研究西方文学的吴兴华教授曾译出《神曲·地狱篇》。据谢蔚英女士告,吴教授文革中受到迫害,悲痛地把译稿付之一炬,令人扼腕叹息。
田德望教授翻译的《神曲·地狱篇》,是我国首次直接从原文译出这部世界古典名著。田教授高龄70有余,学识渊博。他精通意语,又通晓英语、德语。他以意大利权威的但丁学家波斯科和雷吉奥合编的《神曲》最新版本为依据,又博采其他各种版本之长。由此,同以往译作比较,田译的一大特色是译文紧依原著,忠实可信,文字谨严、流畅。
《神曲》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诗人以诡奇独特的艺术形式,广泛表现新旧交替的变革时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情状,对中古时代的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了艺术性的阐述和总结。这是诗作的博大精深之处,但又构成阅读的高难度。田译的另一大特色正在于,准确的译文,伴以丰富、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融汇了译者数十年潜心研究《神曲》之独到心得,同时又吸取了国外但丁学家研究的最新成果。《神曲》中不论奥秘幽涩的象征、隐喻;众多的圣经、神话和中古文学作品的典故;含蓄深邃的内涵,译者都穷幽显隐,予以透辟阐发。对既往译本中的误译和误解,也作了令人信服的纠正。我以为,田译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是迄今译文质量最具水准、最富于学术价值的译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