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永远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纪念列宁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1
第1版(要闻)
专栏:社论

  永远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纪念列宁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今天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诞辰120周年。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人。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显赫一时的英雄豪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大多成了匆匆过客、湮没无闻,只有那些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立下丰功伟绩的人,才彪炳史册、万世景仰。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的历史巨人,列宁也是这样的历史巨人。列宁离我们60多年了,但是他的事业、他的精神、他的思想并没有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反而历久弥坚,光照人寰。列宁与苏联人民同在,与中国人民同在,与世界人民同在。
纪念列宁,值得追思缅怀的方面是很多的。最使我们难忘的是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新的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新阶段的非凡胆略、卓越才能和不朽业绩。“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就是他的名言。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和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新结论,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列宁的领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战乱年代和以后的岁月里,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并实行一系列适合当时俄国具体情况的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已经载入历史的教科书,是一切共产党人学习怎样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教材。
列宁是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真诚朋友。他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时刻关怀着中国人民的命运,密切注视着中国革命的进程。是列宁,坚决反对沙皇政府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是列宁,满腔热情地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反对军阀的革命斗争;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宣布废除沙皇俄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列宁,支持中国的共产主义者成立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轫和胜利进军,同列宁的巨大感召与思想影响是分不开的。列宁曾经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有更多的特色。”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辜负列宁的期望。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克服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理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理论、这条路线,就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个理论和这条路线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巨变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一旦注入一个民族的肌体,为这个民族所吸收,古老的民族会焕发出多么令人惊叹的生机。
列宁的建党学说,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领导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他特别强调在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指出国家政权的全部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他指出,一个政党在它的存亡问题上是不能容许有丝毫动摇的,是不能容许同那些可能把它埋葬掉的人做任何妥协的。我们讲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同我们党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建设得更加伟大,更加坚强。无产阶级政党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如果这个主体被否定、被取消,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同实践的结合,离不开党同人民群众的结合。两个“结合”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列宁不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楷模,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他对人民群众有无比深厚的爱,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革命首创精神。他认为,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新社会建设的基本因素,千百万群众的智慧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人民群众关心并积极参加国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保证。他对那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极端痛恨,并且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斗争。他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最近,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号召全党同志发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当前,重温列宁的有关教导,缅怀他密切联系群众的崇高风范,一定会使我们深受教育和启迪,增强落实《决定》的自觉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又要反对借口情况特殊而否定普遍原理的错误倾向。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的革命坚定性,永远值得我们师法。近几年在国际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形势下,国内极少数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贬低列宁、贬低列宁主义,宣扬“列宁主义过时”论,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学习列宁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列宁主义;要批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就必须批判否定列宁主义的思潮。斗争是艰巨的,长期的。我们要学习列宁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旗,为捍卫革命的原则而进行坚韧不拔的斗争。
列宁活动的舞台是上世纪末叶和本世纪早期的俄国,我们生活的土地是向本世纪末的目标奋进的中国,时空悬隔,情势迥异。但是,列宁主义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列宁的伟大形象永远激励着我们。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代共产党人有一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业绩永垂青史,毛泽东等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功勋光照千秋,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他们事业的继承者,一定要沿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继续前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无愧于先人、无愧于今人、无愧于后人的新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