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一次巨大合力的检阅——来自扬子乙烯工程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2
第1版(要闻)
专栏:重点工程巡礼

  一次巨大合力的检阅
——来自扬子乙烯工程的报告
本报记者 张振国
10套巨型石油化工装置,像冲天“巨人”,优化组合、整齐地排列在南京长江北岸,以其现代石化群体的风采,接受着全国人民的检阅。
4月,记者在这座新崛起的石化城——扬子石化公司“跑马看花”。这里环境优美,厂区整洁,到处呈现勃勃生机。
一位年过花甲名叫张万钧的工程师,谈到他能在晚年投身这样一个特大型石化工程建设时,十分激动:“没有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扬子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扬子。如果把它放在时代的天平上称一称,从总体上说,并不比我考察过的美国休斯顿、西德巴斯夫、日本鹿岛和大阪石化城轻……”
5年多时间,5万多建设大军,以大庆人为榜样,在900多公顷的岗滩上,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
——以年产30万吨乙烯为主的首批5套装置,已提前6个多月于1987年7月优质建成;以年产45万吨芳烃为主的二批5套装置,已提前4个多月于1989年10月优质建成。10套装置,到今年3月14日已全部投产。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投资60多亿元的工程这样又快又好地拿下,在我国石化史上是罕见的。
——10套装置,2套国产,8套成套引进或引进关键设备和专利,经我方消化改造,有4套成为世界同类型之“最”。10套装置投产后,每年可加工原油300万吨,生产化纤原料63万吨,合成塑料原料28万吨,合成橡胶原料5.3万吨,其它石油化工产品130万吨,可年创产值40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
——以乙烯为主的一期工程建成试产二年多,已出产品420多万吨,创产值30多亿元,实现利税10亿多元,创汇3.45亿美元,归还1/8的建设贷款。其余贷款有实力按期还清。
——这是一个从石油中吸取精华、造福人民的大事。仅所产化纤原料用于抽丝织布一项,每年就可为全国每人提供纯涤纶布5米,约可顶替亩产50公斤皮棉的良田1100多万亩。
凡是看过扬子工程的人,无不感到扬眉吐气。
它的指挥者、建设者、生产者的综合能力如何?
干部:团结一心 争当公仆
1984年6月1日,扬子乙烯工程正式动工。由中央和地方、由甲方和乙方、多方联合组成的建设指挥部,响亮地提出一个口号:“团结、拚搏、突破”。
团结——首先是指挥部领导成员的同心合力。他们都有一个“为党争光,为国争气”的共识,有一种“团结一心,争当公仆”的气度。
主管这项工程的中国石化总公司,是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个经济实体,是拥有雄厚人力、物力、财力的社会主义“财团”。它以自己的巨大实力和良好信誉,在国外为此工程取得10多亿美元的工程贷款。它以集团的合力,自身的权威,在工程建设、生产试车急需开车原料时,及时果断地从其下属的几十个企业,紧急调拨近百种、上百万吨原、燃料到现场,起到了“抢运血浆、以应急需”的作用。
在工程急需大量人才、配套设备和紧缺物资时,北京、上海、江苏、甘肃、天津等十几个省、市,上千家企业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打开物资仓库、敞开人事档案,让扬子挑选。有的企业还将扬子急需的特种钢材,千里迢迢送货上门。
在建成试产时,上海金山、北京燕山、南京金陵等10多家石化“兄长”企业,精心组织10多支开车队赶赴现场,合力开车。
1842名专业干部和技术工人,奔赴扬子。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忍痛割爱,调给扬子精兵强将2000多名……在50年代常见的“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的精神,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
工人:拚搏一场 当好主人
扬子人说得好:中国的“四化”,说到底,还得自己靠自己。
你看!一声令下,八方将士,云集金陵。5万建设大军,依山傍水,简盖工棚,支锅煮饭,写下了无数合力拚搏的篇章。
表扬谁?为了工程,三过家门、十过家门而不入的人众多,三个月、五个月不下火线的人难以统计。一位四来扬子的外商,开始断定芳烃装置建设工期太短,无论如何建不成。可他只算了一人一天只干8小时的帐,他怎知我们工地上有那么多雷锋、铁人。苦干,1天能变成3天,巧干,一天能变成10天、100天……
为了芳烃工程顺利开车,54对青年男女主动推迟了婚期,说是能为这一现代化建设出一点力,尽一份心,是一生中的天大喜事。在30万吨乙烯装置点火试产时,急需燃料液化气,贮运厂冯大庆、丁亮、唐宏顺三位押运员,自动用绳子把身子绑在运料槽车的栏杆上,严密监视着仪表,记录着数据,风餐露宿5天5夜,终于从山东把燃料安全运回……
很多外国专家、商人,为这项工程出了大力。有位美国专家,看到设备上缺少一个小零件,影响开车,他利用休息时间,自掏腰包,去南京市觅购回来,亲手装上。我方要付给费用,他说“不用,给我瓶啤酒就行了!”还有西德专家谢富尔和菲斯勒,在世界最大的芳烃装置安装时,他们在高达77米的大塔上爬上爬下。他们作出了贡献,李鹏总理还会见过他们……扬子人就是靠这种团结,奋力拚搏夺得工程建设的节节胜利!
谋士:突破一点 无愧今生
“突破一点,无愧今生”——这是投身这一重点工程建设的5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情怀。
在一座座芦席棚、木板房里,在全国众多设计院里,被誉为谋士的工程技术人员精心地审查一吨又一吨重量的进口装置图纸,光是一套芳烃联合装置,他们就发现1万多个问题,修改6000多张图纸,发出重新确定的设计、施工联络笺9000多份,查出进口设备、物资缺陷1150多万件。10套装置,该有多少难点啊!这些难点,大都由我们自己的谋士们突破了。整个工程,类似这种“查漏补缺”和解决建设、生产中的难题的工作量,原计划需聘请外国专家1300人·月。但由于有我们自己的谋士挑大梁,因此只请了420人·月。此举,为国家少花1665万美元的专家费用。
一位名叫黄作勤的老工程师,是工程地基处理专家,他为之奋斗的是必保“块块基础牢,座座装置稳”。他虽年过半百,但跑现场,查地质,伴灯光,查数据的劲头,却不减当年。他翻阅了苏、美、英、日多国基础理论书刊几百万字,确定新的科学的地基处理方案,为国家节省投资2000多万元。
在确定一套名叫“尤里卡”装置的建设工期时,出售这套装置的一位外国合作者,一听就跳了起来,说工期太短,不可想象,你们能按期竣工,我破腹以答。我方一位现场指挥,也跳了起来,说如果不能按期竣工,我跳江以对。
这是一套可提高原油利用率20%以上的深度加工装置,它的设计能力,每年可加工渣油100万吨。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总经理们,运筹再三,果断拍板。工地一片沸腾,指挥坐镇现场,技术人员不下火线,各路兵马日夜酣战,终于按期建成。在开车之时,那位打赌的友人,特地将他从本国带来的“洋”酒,整瓶整瓶地泼洒在“尤里卡”装置上,还主动设席,招待我方人士,双方举杯祝捷,把一时的“气话”抛到脑后。
在这检阅胜利的时刻,扬子人非常感激全国人民的支援,非常感激江苏乡亲父老的钟爱,非常感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在采访中,到处都能听到这样的话:我们这里,杨尚昆主席来视察过,李先念主席来视察过,他们都为我们题了字。李鹏总理,去年年底还高兴地听取了我们公司经理、工程总指挥彭哲春的汇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