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重上大凉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2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重上大凉山
本报记者 纪希晨
春天给田野披上绿装,而我的思念却仍萦系在冰封雪盖的四川大凉山上。
去年12月5日,我沿着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重上大凉山。33年前,我随中央民族慰问团走进大凉山,慰问从奴隶制度锁链下解放的人民群众。想不到,昔日崎岖的山径,铺成了柏油路。荒凉光秃的山峦上,用飞机播种的林木,都已郁郁葱葱。沿途再也看不到寒风中赤身露体的人群,只见许多穿着新装的彝族男女在驱赶畜群。
这是解放沟吗?它变得完全认不得了。最早进山的刘邓大军,给荒凉的山寨命名了这个闪耀历史光辉的名字。
我走进翻身奴隶尔右伍牛的屋里。这个6口之家,有12亩地,一头牛,大小猪8头,羊55只,人均有粮400公斤,银行存款2000元。“全村人都像你这样吗?”他说:“我是个中等人家。”解放沟乡党委书记黑烈典洛告诉记者,这个彝族聚居乡人均收入490元,占有粮食400公斤。
昔日的奴隶,变成了今日凉山的主人。从前,我到南坪村采访,尼古果果还是刚从黑彝奴隶主家中解放出来的女奴隶。她同其他奴隶一同在斗争和建设中成长,担任了区领导职务。特别令人喜悦的是,彝族有了自己的作家、画家、研究员和演唱艺术家。当年曾为我担任翻译的朱德齐,这次见面时,已是四川民族出版社的副编审、副社长。他扳着手指说,彝族知识分子已有32人荣获高级职称。在方圆数十里的布拖坝,新建了西南第一家甜菜制糖厂,甜菜专业户亩产可达两吨。这里还建立了皮革厂,厂长赤日约旦原是奴隶,现在却管理着产值250万元的企业,成为优秀企业家、“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
凉山州委负责同志说:改革开放是彝族的第二次解放。现在全州已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建立经济协作联系,从上海等地吸收4亿多元资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凉山绝大多数地区都还没有脱贫,需要国家继续投入新的“造血”资金。
在建设新凉山的进军中,缺乏人才是最紧迫的问题。过去进入凉山工作的许多汉族干部和科教人员,近年来大批外流。60年代布拖果有大学生50多人,现在只6人。1986年以来,陆续外流400多人,而调进人员不足200人。从当地出去的60多名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回来的只有8人。
为培养人才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凉山大学。这所支边中由中国民主同盟主办的新型大学,从严治校成就斐然。副校长郭昌桢说,凉山大学的机电、建筑、冶金等7个专业,已输送400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了振兴凉山经济的生力军。1988年12月,胡乔木同志视察学校以后,满怀激情,挥笔题词:
“凉山大学是中国新教育的一面旗帜。教师们,同学们,请珍重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