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地震成因新说和防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2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地震成因新说和防震
何崇元
地震学家们预测,今年,地球的许多地方在进入地震平静期,但有的地区却在迈进地震的活动期。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应当继续增强防震意识。
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地震和瘟疫、洪水一样,仍然是人类难以抵御的天灾。据地震学家的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5.6万次有感地震,其中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则多达140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已有100多万人死于地震,仅1988年,就有3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多少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地震的成因。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地震是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的。主要有两大地震带:一是太平洋板块向周围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二是印度和阿拉伯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所形成的欧亚横贯地震带。但是,这种观点近年来受到了挑战。
据报道,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者们,最近用地壳结构不均匀的新观点解释了地震的发生。他们认为,地壳实际上是不均匀的,它在不断振动,同时还受到太阳能、地球内部热能和构造运动的作用,由此导致岩层受到挤压和变形,发生断裂、破坏和位移,造成了地震。美国有的科学家提出的地震成因新论点则认为,岩石晶体的变化才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大气压力的改变以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也可能诱发地震。地震的成因究竟是什么,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
为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提高地震预报能力是很重要的。多数科学家认为,强烈地震发生前,存在各种各样的前兆,如地表变形和倾斜,上下移动,地面大面积升温,夜晚天空光度增强,地磁和地层导电率,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土中气体等地震前的变化。只要准确捕捉这些信息,地震是有希望预测的。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地震的预报成功,在国际上曾赢得极高的声誉。目前,日本在全国设立了许多强震预测网点,以东海岸为对象的海洋地震监测仪更是遍布各地,气象厅负责综合分析各地提供的信息,24小时进行监测。政府还制订了“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如能实施,地震监测人员将及时发出地震预报和警报。
为提高地震预报能力,科学家们作了许多工作。去年,苏联公布的348项发明中,有30项是用于预测地震的。不久前,苏联科学家又建议政府拨款3亿卢布在地震区建立监测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贝特罗教授则主张,决策人员在灾害发生前,应更多地听取地震学家们的意见。另外,各国的地震学家们正致力于增加国际合作,准备建立一个国际地震研究机构试验场地和信息系统网,以加强全球的地震监测工作。
世界上许多地震多发国家都重视防震宣传,经常在居民中开展防震知识教育,上专门课,发演习警报,张贴宣传画。美国旧金山是地震多发区,在这里连电话簿上也印有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文字。据报道,去年这里发生地震时,许多人并没有惊慌失措。相反,在那些忽视防震教育的地方,一旦发生地震,损失则会很大。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是减少伤亡的有效经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造成伤亡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苏联亚美尼亚地震的伤亡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差。但旧金山地震时,摩天大楼尽管摆动厉害,有时摆幅达二三英尺,却安然无恙。现在,科学家们已设计出各种结构的防震系统,尝试在建筑物同地基之间用橡皮和铅制支承底座隔开。还有报道说,专家们已设计出一种传感器和计算机组成的网络,地震发生时,传感器将振动信息传递给计算机,计算机发出指令,进行调节,使大楼向振动的相反方向移动。大楼就可以保住或减少损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