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李欣及其《老声新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2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李欣及其《老声新弹》
刘甲
李欣,又名胡昭衡。他自称是“万金油”干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种领域的业务均曾涉阅。正如罗竹风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样的坚实的生活铺垫,必然使李欣的经验丰富多样。”
作者又是文艺战线上的一个老兵。30年代已从事文艺创作,小说、散文曾发表于天津大公报、北京晨报等报刊,《乡居杂记》曾被沈从文先生推荐选入赵家璧主编的《1937年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抗日战争时,小说《新与旧》曾获晋绥抗日根据地《七七七文艺奖》。
60年代初期,作者第一部杂文集《老生常谈》出版,在读者中颇有影响。“文革”开始,该书被“打”成“《燕山夜话》式大毒草”;拨乱反正后,天津日报、内蒙古日报、《杂文界》均以较大篇幅选登书中多篇杂文,再飨读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再版了陆定一同志为之作序的《老生常谈》。
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老声新弹》是《老生常谈》的姊妹卷。由于时代变化,形势迁异,作者已由壮年进入老年,遂有“老声(生)新弹(谈)”之曲。所作均属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感而发的议论。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我反对‘谈来谈去老一套,脱离实际,人云亦云’;我赞成‘只要讲话有道理,又是有的放矢,即使三反四复,也能治病救人,也不算老一套’。”“道理可以常青,话可以经常新颖有力,只要说得恰如其分,恰合时机,切中要害,就能使人受到某些启发,就能帮助人解决某些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两书在文体血气上一脉相承的关系,察知《老声新弹》之名的由来,体得本书“济世益人”的写作初衷。
但“新弹”又有明显的新特色。作者在《后记》中说:“时代有变化,有的放矢的老声曲调也必有变化。适时应势,我只能老声新弹,推陈出新。即使是优良传统老调,也必须而且尽可能赋以适应时代需要、符合人民需要的新意,根据新的情势褒贬扬抑,取舍破立。”作者虽已年逾75,但社会活动面还相当广泛而且紧张。作新事者必有新弹。正是:老而弥坚,老声持之原已不易;奋而向前,新弹续自老声尤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