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山东省招远县改革中考招生制度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
 ——山东省招远县改革中考招生制度侧记
新华社记者 宋熙文
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把学校评估与中考招生名额挂钩,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的竞争。山东省招远县在医治初中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个顽症上,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招远县是烟台市的一个县,烟台市高中生升大学的比例是2.5∶1,而初中生升高中的比例却是6∶1,80%以上的农村初中学生把竞争的焦点放在初中升高中上。
面对初级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招远县曾在“堵”字上做过文章。1984年,他们制定了“招远县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十条措施”,后来又制定了“初中学生在校作息时间表”。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1985年12月,县教育局到某中学检查工作,初二学生的美术作业本上只有4幅简单的图画。检查组的同志问学生:“你们平时上不上美术课?”回答:“上”。问:“你们的美术教师叫什么名字?”回答:“不知道。就是伙房买菜的那个老头。”某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私自设立快慢班。32名快班学生从教师、教室到桌凳,都享受着较优厚的待遇;而50名慢班学生有些课程不上,管理也松懈。初中学生流失率高达25%。
堵不胜堵的现实使县教育局一班人认识到,由于升学考试在社会上所形成的影响,它已人为地形成了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学校自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压力下,现行招生制度已成为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要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就必须在中考招生这根指挥棒上做文章。他们总结了自1983年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指导,有着优化教育管理、调节教育运行机制的杠杆作用。如果使用评价这个杠杆,改革招生制度中的缺陷,就会把追求升学率的劲头,引导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来。
招远县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已有6年历史。他们的改革实验方案中,包括对初级中学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育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各乡镇的升高中学生名额,然后分乡镇择优录取。
为了提高评价的可信度,他们采用实验统计和专人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评价考核项目从办学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办学条件(针对乡镇领导是否关心和重视学校建设而设),到德、智、体、美、劳及学生的学习时间、身体素质等。例如,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体育达标率不到85%,留级率超过5%,毕业生合格率不到75%,年辍学率超过2%,都要影响评估结果。
办学评估与中考挂钩办法的实施,促使学校按教育规律执教,形成一个要提高升学率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助于升学率提高的运行机制。
该县初中学校负责人大多是小学校的班底,只凭实践经验进行管理,教学工作随意性较大。1987年由于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评估,再将评估与中考招生挂钩,强化了行政部门的评价指导作用,使学校负责人认识到,要稳定持久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化管理方法。于是,全县199名初中学校领导干部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中校长学习班,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系统科学,掌握考查、统计、实验、总结等科学管理手段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1988年年底对16所初级中学考核发现,其中9所管理已比较规范,制度已成体系。管理好的3所学校,毕业生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近三年连续稳居全县前三名。
再看教学工作: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少了,抓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多了。1987年全县考核52所初中,只有5所设有音、美、体专职教师,没有一处开设劳动技术课。到1989年考察全县49所初中,设音乐专职教师的占86%,设体育专职教师的占98%,设美术专职教师的占94%,设劳动技术课专职教师的占83%。由于评估还涉及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生合格率及优秀率,要求学校教学讲究大面积丰收,因而学校还采取措施帮助差学生赶上去,促进全县初中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生合格率和优秀率,并使流失率大大降低。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