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世界粮农形势的特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4-24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世界粮农形势的特点
李正东 张忠军
在过去的10年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80年至1988年,世界农业生产增长17%,其中谷物产量由1980年的15.67亿吨增加到1989年的18.77亿吨,增长19.7%。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粮农生产的增长速度下降了。以谷物生产为例,50年代世界平均年增长率为3.8%,60年代为3%,70年代为2.7%,而80年代仅为2.2%。同时,世界粮农领域里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的甚至加剧了。世界粮食和农业形势的基本特点仍然是不稳定和不平衡。
一、全球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
80年代前半期,世界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1980—1986年,世界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2.5%。在这6年中,世界谷物产量除1983年因旱灾较重减产外,其他年份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1986年世界谷物产量达到18.6亿吨的创纪录水平。然而,近年来世界粮农形势发生了不利的变化。1987年和1988年世界谷物连续两年减产,整个农业生产也停滞不前。1989年,世界谷物产量虽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年消费量。世界谷物库存量已连续3年下降,估计1989—1990年度的库存量为2.97亿吨,比历史最高库存量下降了35%,刚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水平的最低限度(库存量占下年度消费量的17—18%)。
世界粮农生产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气候的影响,如1988年全球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不断。这些自然灾害都对世界粮农生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二是政策的影响。进入80年代,国际农产品贸易持续衰退,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大量过剩。为此,这些国家纷纷制订有关政策,采取有关措施,以限制粮食和农业生产。
此外,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不当,对农业的重视不够,也对世界粮农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不平衡加剧,世界贫困和饥饿人口有增无减
80年代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和农业总产量的增长虽然高于发达国家,但由于人口增长率高,人均产量的增长却低于发达国家。1980年,发达国家人均粮食产量684公斤,发展中国家238公斤,1989年分别为715公斤和250公斤。10年内前者增长31公斤,后者仅增长12公斤。
多年来世界粮农形势的基本格局一直是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过剩,而发展中国家贫穷和饥饿的人口与日俱增。据世界粮食理事会统计,仅仅在80年代上半期,全球遭受饥饿的人数就增加了4000万人,而整个70年代只增加1500万人。目前遭受饥饿的人数已达5.5亿之多。
三、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处境艰难
80年代,国际农产品贸易衰退,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出口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5%下降到1988年的13.5%。各种主要农产品贸易量占其总产量的比率也不断降低。例如,1989—1990年度,世界谷物出口量占总产量之比为11%,比1980年降低3.2%,其中小麦降低4.1%,大米降低0.7%,粗粮降低3.5%。在国际农产品贸易降低的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竞争愈演愈烈。发达国家不断增加生产和出口补贴,致使国际市场上的某些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据统计,以1979—1981年的平均值为100,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1984年为84,1985年还不到80,即初级产品价格在80年代上半期下降了20%。1986年,世界原料市场的综合价格指数已下降到3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近年来,国际农产品贸易出现了回升趋势,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仍十分缓慢。
当然,80年代也是世界农业改革和发展的10年,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农业经济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世界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从过去的农业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所存在的问题统一认识、有关国家共同采取有效的行动,是保证90年代世界农业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